年年清明,今又清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每一次清明节的来临,都不可避免的多了要缅怀的亲人、朋友。每一次面对清明祭扫,似乎整个人都挣扎在生与死的命题当中,不能自拔。
每次在各种课程中讲课或分享的时候我都喜欢问学员或者学生这样的一句话:“人生到底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假思索的给我同样的答案:“当然是一个过程!”人生是一个过程,这毋庸置疑。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常常忘记这一点,急匆匆的赶路。“我们急什么?”急着走向那个结果吗?不知道。整天的忙、茫、盲,已经让我们忘了抬起头来看看前面的路。
也曾经无数次的和学生们做过这样的计算题:“假如我们能够顺利的活到80岁,按照每年365天计算,我们一生共有多少天?你已经用掉了多少天?还剩多少天?”几乎每一算过的人都表现出相同的震惊:人生不过两万多天,我们已经用掉了几千或者一万几千天,真的应该珍惜生命。有一位好友的签名是这样的“我们活着的时候要对自己好一点,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先哲孔子也说过:不知生,焉知死?史铁生说,这句话得倒过来说,不知死,焉知生?我觉得都有道理。我们国家是一个忌讳谈生论死的国度,尤其是不能谈论死亡。一个不能谈论死亡的国度却有一个这样的节日---清明节,我倒觉得它不是一个与死亡有关的节日,而是与生命有关的节日了。真的是这样,老百姓有一句话说“地球离了谁不转?”意思是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告诫我们不要太自以为是了。可是,到了生与死这样的问题上,我们会理解什么叫“世界因你而存在”。没有一个人能够替代的别人的生与死,即使他是你的至爱亲朋。生与死是我们自己的事,只有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去经历,别人无法替代。
又去扫墓,祭奠完自家的亲人,放眼望去,碑林簇簇。谁能说那一个生命重于泰山,那一个生命又轻于鸿毛?每一个生者,都在尽其一生所有的努力做他自己;而每一个死者,都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他们不是泰山,如果泰山有灵,它也只是在活它的生命历程。
如果说生命是一种偶然,那么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必然。有人从死的必然性中得出及时行乐的人生道理,连李白都说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有一些其他观点诸如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神秘主义,不一而足。而在各种主义里,唯一迷失的就是自我。要么迷失在享乐中 ,就是迷失在虚无中。思考死亡本身不是一个哲学命题,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好的功课,而这门功课的绪论,就叫做“认识自我”。
所以,最重要的永远是作为单个人的自我意识,即自我意识的个体性。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作为个性的人必须单独面对的,而死亡是最后的一环,它无可替代,也不容逃避。而思考死就是在向自己的生命尽头挖掘,死的另一边会是什么?如果是虚无那活着还会有什么意义?怎样度过短暂无常的一生才算是活着的意义?我是谁?怎么会经历这样尴尬的事情?我活着,但我注定要死去?更可怕的是我知道我要死去,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只有经过这样不停的自我追问,思想在生死之间来回穿梭跳跃,自我意识才有建立起来的可能。
我不是哲学家,有些命题我们知道是永恒的迷。之所以会去探索,是出于一个真实的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求。也正是由于有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层理解,我们能够活得更有品质,更有价值。
祝福所有的“生命列车”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