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6】对话孩子 对话自己——A组总结

我们来自天南海北,未曾谋面,为着同一个梦想而坚定前行,一路结伴相随相知,经历了一段幸福的旅程。

这是我们分别在即,我的心中涌动的最是不舍的感触。时间如水流,无声无息一路而过,总让人在蓦然回首时,发觉它的漠然而无情。不过,又让人在哀婉叹息之余,多了珍惜和回忆,封藏在心底永久的一份牵念。

从10月20日始我和A组的小伙伴们第一次结识于CCtalk云端,虽然短暂的接触只是技术层面的讲解,但我们因着同一种心情,持有着好学,一起全身的投入而有了美好的开场。

10月21日开班典礼之上,我们和教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沟通,对于N6的学习,满怀着憧憬和期冀,一切都是最美好的相遇,有你有我有我们大家。

第一课:创造改变  改变的内在逻辑

这是正式开始进入到学习阶段,虽然在总教室中,我们认真倾听做好了详尽的笔记,但是依然存有许多的疑问和困惑。

从总教室回到大教室,各位老师尤其是A1组组长刘华霞校长提出了更多的疑问,各位教练老师一一陈述讲明要求,明确流程和对话的要求,四个小组各自开启了小组直播。A1组根据要求开启案主与教练之间的对话,在简教练的支持下我怀着忐忑开始引导体验式对话训练,整个流程较为顺利。A2组的伙伴们在晓芳教练的带领下也较为顺利的开展体验式对话。A3组在红云教练的带领下也正常进行,颇为顺利。A4组由士超教练支持,也按照整体流程展开了对话。

不过,A4组的伙伴们课前并未有老师请假,但在课程中却有四位老师没有参与进来,使得第一次课程没有预期得以展开,稍显遗憾。然而大家参与的热情却暖烘烘的,彼此感染。

第二课:更聪明的对待情绪

我们如约开启第二次课程的学习。大家似乎都有了些许经验,第二次的学习更加顺畅。A1组组长刘华霞校长主动以教练角色带领本组老师开展对话互动,在反馈中效果甚佳。

小组讨论过后,四组老师均回到A组大教室,每个小组均派代表发言。

A1组代表金嘉敏老师反馈,回应情绪先平静冷静;

A2组代表王婷婷老师反馈,在对话中惊喜更多看见自己的能力,以及感知到能量,当下的情绪被接受变得柔软了;

A3组代表李梦鸽老师反馈,觉察情绪,先让自己慢下来,特别喜欢“所有的发生都是来支持我,成为真正的自己”,从这里感受到被允许和支持;

A4组代表李娟老师反馈,合理安排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

简教练针对老师们的反馈又简单回顾点评做以总结。在结束大组反馈之后,所有教练、助教、部分老师在教室进行复盘,相互赋能,彼此看见,为下一步的学习厘清思路。


第三课:如何平衡专家模式与教练模式

本节课留给我们的印象尤深,因为刘华霞校长在课后提出了“专家模式"和"教练模式"的质疑,简教练通过具体的场景将两种模式运用点得尤为透彻。

所有的流程一切照常,到了分享的环节:

A4组士超教练先分享:作为案主,伙伴们的建议好用也有不好用,也有给到我支持,透过发问了解了更多自己的问题;

A1丁武老师:专家模式 ——我觉得建议挺有用;自我体验感觉教练模式更温暖,不涉及建议和评价,强调重在自我体验,在发问中发现问题和寻找处理的方式方法。

A1米雪:教练就是支持对方解决问题 保持有好奇心的孩子去发问。教练模式有很多个发问的视角,并且对问题的追问和聆听,引发了案主的思考和觉察,提升对问题的认知。

A2吴怡老师:抛出问题时感觉是一个蛮大的问题,投过建议和发问,换了角度看问题,感觉我们自己被自己的问题困住了,不是问题本身。

此时简教练给予回应: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事实和真相,创造问题的思维无法解决,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从深陷其中的问题跳出来,那种感受是不一样的。解决的路径就更丰富了。

随后老师们交流作为专家及教练的感受,进过一番讨论,经由简教练细致入微的讲解,大家充分认识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当当事人由A-B的路径不是非常明晰的时候,采用教练模式,通过聆听层层提问及反馈,会很好地支持到对方,提升认知,跳出自己已有的限制性信念,关注到自我,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最后大家讨论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平衡这种模式,大家各抒己见,各有收获。

第四课:如何听孩子才愿意说

课程即将过半,小伙伴们都已经很熟悉整个过程,由最初的羞涩和不善言辞,而今都能较为侃侃而谈,表达出自我的困惑和棘手的问题。

李梦鸽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多动的孩子,他的名字成为了老师的口头禅,他的表现和行为有时令人抓狂,总是和别人讲话,影响上课秩序,令老师欣慰的是,班级的同学们都有是非观念,不受影响。一直影响到下班后的心情。不撕纸的话,浑身像蚂蚁咬一样。当天讲会好一些,但是过后就又变回原样,很受挫。斗智斗勇,花费很多精力。知道要记也是会记的,会引起别人注意。

寻求深层对话,从自身上去探索,对孩子有允许,体谅孩子,给孩子很多的关注,关注到孩子的天赋。

被温暖,重新开始,寻找新的方法,增进沟通。

和孩子更好的沟通,孩子很听话,过度依赖我。

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孩子生活在平静祥和的环境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如果女儿的眼里妈妈是这样的,妈妈眼中的女儿是什么样子的

李老师:看到被聆听者得需求是什么?下潜到深处,聆听到更深的需求走进学生的内心,聆听需求,生成式的聆听

万老师:深层的需求,学生也想表达中告诉我们什么,没有办法理解学生的内心,只停留在表面

马老师:平和,日常的沟通具有功利性,内心慢慢变得更加细腻,更能体谅和包容别人的行为,对情绪的体验多维和饱满

张老师:不带任何角色地去倾听,找到那个点,孩子会有积极的改变

舍身处地去体会孩子的需求

触摸到孩子的需要,尽心、真诚、放下自己,降低维度地听,和孩子处在同一个位置去聆听孩子当下的感受

听需求

支持对方、赋能对方,更高的自我觉察、自我认识

聆听是一切谈话的基础

透过语言的反馈赋能给对方

正向部分赋能与对方

处于对对方的相信

①聆听的感受:事情中是一个人,但被看见后给到我内心强大的支撑,并对自己所做所说有了更大的理解和转化为经验,举一反三。

②老师给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反馈可以强化他的行为。

③听到的不只是这个故事,而是讲故事的这个人。

④聆听反馈能支持对方、赋能对方,促使对方有更高的自我觉察、自我认识、自我超越。

⑤透过语言的反馈赋能给对方。

⑥聆听是一切谈话的基础

⑦听的部分要觉察对方无意识的语言背后的潜意识


第五课:发问创造改变

1.参与情况:A1组全部参与学习,A2组有两位老师请假,A3组全勤,A4组1位老师请假,由于A2和A4的老师们无法开启直播,两组合并一组在大教室互动交流。本周简教练、晓芳教练、红云教练均参与到小组对话互动中,士超教练有事请假。

2.对话情况:

A1组由晓芳教练支持,A2和A4组简教练带领,A3组由刘华霞校长带领,红云教练支持。按照总教室MAX教练的要求,感悟发问的力量。每个小组都展开了至少两轮的发问,都能积极参加互动,深刻体会到在今日课程中的要领。随后各个小组回到A组大教室,各有一位代表深入交流反馈,引发深度思考。金句记录如下:

①提问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需要不断运用和练习。

②问题让我从自己的目标中看到了自己“认知”的偏差,一定程度跳出了认知局限,跳出了问题。

③“哪些是你想过的还没有投入行动的?”特别有感触,像一个万能公式。

④改变他人之前,也可以静下心来,看见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

⑤深层次的聆听和多角度的发问,发现了自己潜意识中没有发现/看见的部分。

⑥什么是好问题?跳出事情层面的问题。

⑦站在同一个层面是解决不了同一个层面的问题。


挑战:工作繁忙,成为优秀的老师的过程中输入学习很多。目标是能把所学在凝练成文章输出来。

期望:获得教练们的支持,找到能让自己有效输出的方法。

.输出对您的意义是什么?5

输出可以不一定是化为文字的输出,请问有可以考虑一下其它任何形式的输出吗

2.您考虑过输出的对象是哪些人?7

3.你有想过有效的界定是什么8

4.什么侵占了您的时间7

5.是什么让你觉得你要5

6.理想状态的您是怎样的?

7.目前没有达成目标,您对自己状态的评价是什么?

8.什么排序优先于“文字输出”?9

9.如果不考虑输出的意义所在,您对自己在工作上的评价又是什么?

10.透过目前所看到的,您将会做哪些调整?

体验:有一种感动和感恩,有很深的触动。

米雪老师大组分享:一个焦头烂额的问题,随着提问,和打分的不断提高,渐渐状态和感受都被打开,最后有一种拨开云雾的感觉。提问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需要不断运用和练习。7-10分的过程,如何感知到它是十分的?10分想清楚这个问题后,其实是“挑战”已经不再是挑战了。

张群老师分享:问题让我从自己的目标中看到了自己“认知”的偏差,一定程度跳出了认知局限,跳出了问题。自己在聆听部分做得比较好,今天发现如果交流没有到学生的未知区,触动和沟通的效果不够好可能也是因为这个。所以要好好练习和践行发问。

马敬中 小马老师分享:学到“哪些是你想过的还没有投入行动的?”特别有感触,像一个万能公式。您想成为一个怎样的妈妈?”,这个问题会激发出被教练者思考“您是否把自己的需要变成了对他人的期望?”。

张奕卿 透过连续发问,让自己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了重新看见,并能从对方的角度感受对方并能更多看到对方的努力。改变他人之前,也可以静下心来,看见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

孔老师:以前只是旁观者引领流程,今天做了体验者感受感触极大。深层次的聆听和多角度的发问,发现了自己潜意识中没有发现/看见的部分。给我茅塞顿开的感觉。体会到:深度聆听+强有力发问能给予对方极大的帮助,及有效的支持到对方。我今天就被这些好问题“get"到了!

透过目标追问到的是需求,追问发问从目标觉察到自己的需求

困扰着你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有没有投入行动?哪些可以改变哪些不可改变?问题解决了,你的感受是什么?

从目标到觉察到自已内在的需求目标的实现对你意味着什么行动是什么 需要做的第一步是什么

简:什么是好问题?跳出事情层面的问题

用创造问题的思维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所有的发问都是转换视觉去到未曾去到的地方

透过聆听去听见内心深处的渴望

教练真正要做的是:通过聆听她语言背后需求和渴望,真正要到她要去的地方

从自我的视角调整到学生的视觉,就会看到不一样,一旦看到不一样就会改变

当我们的视觉发生转化的时候问题本身就发生了变化,支持思维打开去到更改的层面

站在同一个层面是解决不了同一个层面的问题。

第六课:如何在对话中建立伙伴关系

1.参与情况:A1组和A2组全部参与学习,并开启直播。A3组和A4组合并一组开启直播,A4组有一位老师请假。本周晓芳教练、士超教练参与到小组对话互动中,简教练和红云教练有课未参与课程。

2.对话情况:

A1组由晓芳教练支持,A2组由士超教练支持,A3和A4组在大教室由助教老师带领展开反馈对话练习。按照总教室塔塔教练的要求,感悟同在式反馈的对话。每个小组都按照流程有条不紊地展开反馈,大家较好地参加互动中,深刻体会到在今日课程中反馈的要领。由于时间的关系,大家在小组内进行了充分的反馈互动,没有回到大教室集结,各自在小教室总结交流。金句记录如下:

①抛开自己的立场,真正的去聆听和交流。

②接受孩子当下的情绪和想法,给予支持赋能孩子改变。

③“用有温度的对话给予学生力量,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与他们同在。



第七课:如何运用教练GROW流程与孩子对话

1.参与情况:A1组和A3组全部参与学习,并开启直播。A2组和A4组合并一组在A教室开启直播,A2和A4组各有一位老师请假。本周晓芳教练、士超教练参与到小组对话互动中,简教练和红云教练因有课或家中有事未参与课程。

2.对话情况:

A1组由刘华霞校长带领,A2组和A4组由士超教练支持,A3组由晓芳教练支持。各个小组按照总教室塔塔教练的要求,运用教练GROW流程展开对话。每个小组都事先简介本次对话的流程,整体井井有条地进展,大家较好地参加互动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和领悟。小组对话完毕,一起回到大教室总结反馈,被教练者和教练者都发表了自己深刻的体悟,对于教练GROW流程都深表还需多加练习和熟练。金句和感悟记录如下:

①教练就是生命陪伴生命

②要明确被教练者的目标很难,而且当教练者急于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就更忽视了对方真正的目标,所以需要多多练习,才能真正明确TaTa教练所说的教练不是帮助对方解决问题,而是给他点亮一盏灯照亮一条路

③在被问问题的过程中,有被支持,被看到的感觉。这种能量的提升很神奇。


教练就是生命陪伴生命

我觉得要明确被教练者的目标很难,而且当教练者急于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就更忽视了对方真正的目标,所以需要多多练习,才能真正明确TaTa老师说的教练不是帮助对方解决问题,而是给他点亮一盏灯照亮一条路

用生命去看见生命,无论教练还是被教练能量都是有所提升的米雪老师:在被问问题的过程中,有被支持,被看到的感觉。这种能量的提升很神奇。她们只是在帮我照亮这条路,而没有提任何的建议。最后有一位老师作为教练在感谢我的时候,我想到那句话,用生命去看见生命,对于教练和被教练者双方,能量都是有提升的。我们不只在用思维做教练!

万老师:聊天会是各种经验和建议的交流,而教练问题可以激发思考,从而长出新的方法。教练和被教练者都会有思考去彼此陪伴和支持。问出一个好问题也是需要艺术和操练的。

月颖老师:那个问题是:职业生涯中您最看重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自己来说很有画面感,让自己内省。而在今天聆听米老师的过程中,发现她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老师,关注点在孩子们的身上。

第八课:如何激活孩子的内驱力

1.参与情况:A1组A2组A3组全部参与学习,并开启直播。A4组无人请假但是一位老师没有参与(只是闪现了一下就退出小组直播间),考虑到A4组的特殊原因在大教室开启直播。本周简教练、晓芳教练、士超教练、红云教练四位教练都参与到小组对话互动中。

2.对话情况:

A1组由刘华霞校长带领,士超教练支持;A2组王婷婷老师开启直播,晓芳教练支持,A3组由红云教练支持。各个小组按照总教室Max教练的要求,运用教练式对话开启成为更高版本自己的交流活动。每个小组都事先按照本次对话的流程,整体井井有条地开展,大家较好地参加互动中,收获和领悟不少。小组对话完毕,一起回到大教室总结反馈,被教练者和教练者都发表了自己深刻的体悟,回顾N6课程都深有感触。金句和感悟记录如下:

①激活孩子的内驱力,改变自我的心态,通过孩子外在的行为表现,找到自己的一个点,就会激发自己的驱动力。

②转换视角是整个课程的重点,跳出原有思维层面,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才能找到新的可能性。

③视角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打开”,打开的思维,打开的心灵。

④工作中孩子的问题会有不断挑战,现在会用教练方式与孩子沟通。方法比之前粗暴直接的好用得多。“未来博物馆”会让自己思考,从内心感受对教师这个职业非常热爱,对自我赋能。


激活孩子的内驱力,改变自我的心态,通过孩子外在的行为表现,找到自己的一个点,就会激发自己的驱动力

N6的学习给了一个新的思路

用问题去激发,去打开更大的空间

张群老师被自己赋能了,有了力量,像吃了士力架一样,看见自己有了一种使命感。从工作疲惫去到更积极的正向的力量,积极正向地面对生活。打开盲区,对工作生活带来能量

激发被教练者内在的驱动力,是自己生发出解决问题的想法,而不是教练给到答案

转换视角是整个课程的重点,跳出原有思维层面,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才能找到新的可能性

视角用一个词概况就是“打开”,打开的思维,打开的心灵

日子变得特别充实,生活变得丰盈了。爱的链接,产生更多智慧。

发自内心感受都伙伴们智慧的觉察力,老师学习能力特别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特别强烈

所有发问都会转换视觉去到未曾去到的地方

孔老师:对教练课程太有兴趣了,认识很多伙伴,通过课程打开交际面

孔老师:更开放了我,看到真实的我,回到刚做老师时20多岁,轻松,自然

接纳自己,接纳孩子们的犯错,和孩子们以更开放的状态谈话,不再板着面孔而是回到了二十岁的状态,让自己每天乐呵呵地教学。对于我是谁有了比较明晰的方向

梦鸽老师:工作中孩子的问题会有不断挑战,现在会有教练方式与孩子沟通。方法比之前粗暴直接的好用得多。“未来博物馆”会让自己思考,从内心感受对教师这个职业非常热爱,对自我赋能。静下来去思考,工作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内心一束光:每位伙伴都是特别有爱心,互相照亮。在努力与付出没有得到结果挫败时,老师们的发问让内心困惑被听见照见,同时大家的分享让我感受到支持,有一群人在一起。

吴怡老师: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给自己空间,让自己退一点给出空间,思考问题

指点问题的老师,和退后站远一点就会看到之前说不能看见的。






亲爱的简教练、晓芳教练、士超教练,感恩遇见,感恩我们在N6的A组连接。与教练对话,我受益最多。在每次的对话和交流中,我都被教练的深度聆听所打动,我觉得自己本来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教师,但在教练的眼中和口中我是一个赋能者,有着潜力和能量,给予我更多的自信和看见。与教练对话的越多,越觉得自我过于急躁,缺乏教练的平和与坚定。逐渐的,经过几次对话之后,我也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接受当下的一切,挫败也罢忧伤也罢,都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学会去接纳,学会去面对,学会去应对。感恩遇见,我们一路同行,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是的,在时间的无垠荒野中,我们都是跋涉的旅人,都因着短暂的相遇和结识,在心中布下温暖有爱的种子。在随后的日子,于不经意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个瞬间,种子在记忆深处,发芽抽枝长叶,人生因此而更加丰盈富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