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定风波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夏夜月亮朦胧低垂,像是累了,已然熟睡,星星点点在云端游玩,像调皮的孩子,不知疲倦。窗外蟋蟀悠闲地弹奏,青蛙附和着歌唱。一切都那么美好,我坐在窗前,安静地读书。书案上摆着《宋词》、《红楼梦》、还有一册《道德经》。读书不是为了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而是想去找书中的良师益友和穿越时空的灵魂伴侣,用叶嘉莹的话一言以蔽之: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清风徐徐,透过窗棂,撩开书页,映入我眼帘的是这么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东坡却毫不在意,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之后有感而发,填了这样一阙词。词牌也特别,为《定风波》。清风总是知人心意,它知我最喜东坡词中开阔豁达的意境,喜欢他悠然淡泊的情怀。只有他,才可以在风雨中昂首阔步,笑着说,这点痛算什么。只有他,才可以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依旧满腔豪情,笑傲江湖。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他在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的领域内全面地展示出自己的才华,他是那么具有人格魅力,但却并不高高在上,总是让人觉得他是人群当中的一个很普通的人,虽然他一生历尽坎坷与不幸,但正像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评价的,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超然物外,达观自我,成功突围,成为我们世代喜爱和敬仰的偶像。
那东坡是如何突破自我,参透人生的呢?这首超绝千古的佳作,正写在他的思想转型期,展现了他人生态度的飞跃。他在困境中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姿态与世俗抗争,保持自己人格魅力,道德操守;同时,他明白人这一生最终要归于和谐和平淡,所有的风雨终将过去,而风雨过后是彩虹,忧愁和美丽在生命中相互转化,最终达到融合和平衡,因此也就无所谓风、雨、晴,一切皆淡然、超然、豁然。
一个人首先要做回自己,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身心得到解脱。由此才能参透人生,把对外的追求诉诸于内,转向关照自身内心的丰富与充盈,以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的苦难,让心境一片恬然澄明。
诗词是感情的凝聚,凡是最好的词人,都不是用文字去写词,而是用整个生命去写。成就一首好词,需要真切的生命体验,甚至不避讳内心的软弱与失意。读这首词的时候,让我感觉词人成了我的朋友。一闭上眼,就听风雨穿林打叶声,一个风骨俊逸的老者,竹杖芒鞋,在风烟中前行,从容淡定。片刻,风雨已停歇,山头斜阳已相迎。待回首,看来时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大自然晴雨转变,季节交替,太过寻常,而世间的风云变幻,荣辱得失又何足道哉。当一切都看淡放下时,或许人生真的可以无喜无泣,成败两忘。无论东坡是否做到,至少他的思想已经超然到这样一个空间。这份透彻和淡泊,纵使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却也温暖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也许是红楼浸润太久,我读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自然会想起宝钗在自己的生日宴上点的那出戏,戏中的《寄生草》让宝玉击节叫好。“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词里的东坡居士,虽未莲台剃度,却亦有一种在风雨中,穿梭往来的超然自在。放下红尘事,烟云独往来。
我的人生苦难,虽不能和东坡同日而语,但也曾历尽沧桑,每当读到这首定风波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感,感觉到我的哀伤与忧愁都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都在此词中消解了。觉得词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一个有极强观察感受能力的人,他对我的苦与痛能感同身受,并且用熨帖的语言表达出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
读东坡的词,还能让我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活泼生命,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但都是“生命的本能”。在这个思接古今、与词人神交的时刻,读词的我是沉溺的,也是幸福且幸运的。
大千世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东边日出西边雨。人生路上,宠辱得失,成败毁誉,不经风雨怎见晴?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弹冠相庆也好,唉声叹气也罢,都不能改变即成的事实,何不轻带蓑衣,随遇而安,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风雨路途,也许并不好走,然而路上却未必只有泥泞。若你以一颗冷漠的心去看,那么一切都不如意;若你能处之泰然,定然能看到另外一番风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顺境逆境,顺流逆流,各有不同的风景,“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付出努力,品味过程。
南怀瑾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我以为,这就是苏东坡的最高境界,而苏子的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最入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