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少在其它平台上发文,来到简书才真心体会到随心写自己想写的文章是什么感受——有感而发,随想随写,而不是被限定题目时间字数,在种种规则和框框内束手束脚地熬出一篇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没错,我说的就是作文。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平台的各种征文活动不感冒,因为那说到底也不过是放宽规则的作文而已。
小学时参加作文竞赛班,也算受过点专业训练,比如叙事、议论、说明、抒情等各种专项写作练习。可现在回想那时具体都学了些什么,却没多少印象,好像每次上课我都是随心所欲地写,并不太在意老师讲的那些要点。奇怪的是我的作文还常被称赞,有时还会作为范文在大家面前朗读。我想是因为小学时期我比其它孩子爱读书的缘故,因此语感培养得比较好(就是每次市作文竞赛都发挥失常,只拿个三等奖)。不过凡事皆有例外,我就至少翻车过两次。
有一次作文课的题目又是“我的老师”——大概语文老师很喜欢看学生们夸她,所以同一个题目让我们翻来覆去写了不知多少遍(和平台的“我与简书的故事”长期征文性质差不多)。我那时不知脑子抽了什么风,不想再写那些浮夸造假的内容,只想如实描述,于是作文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胖胖的中年妇女……
结果可想而知。我的作文被当众批评,但老师又没有具体可批评的点,毕竟我写的是实话,只好一味强调:“你咋能这样说自己的老师呢?太不像话了!”同时还拿另一位同学的范文作对比:“你看人家写的——我的语文老师身材略微发福……”
好吧,起码老师还有自知之明,不会说自己身材苗条,这事确实算我没眼色。类似不会看气氛的情况还有一次,那次的题目是“上学路上的风景”——最近有个孩子被这题目急哭了,因为他家离学校不到一百米,实在没什么好写。我挺欣赏这孩子,因为他跟我当年一样想写实话。可我那时的情况还有点不同,老师的要求是用对比手法,描写如今的上学路相比过去有什么变化。
竞赛班的各位同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讲真,我至今都很佩服那些同学当年的文采,就是现在也没见几个作家能把景色写得如此华丽——各种修辞轮番轰炸,那排比、对偶、比喻给用得,那形容词给堆得,简直让我目瞪口呆。不知道的要是听到他们朗读,肯定想不到这是去学校的路,估计会以为这是去往天国的路吧。而且他们写的内容完全一致,都是上学路以前有多糟而现在有多美,对老师的意思心领神会。
轮到我读的时候已经彻底丧失信心了,因为我知道自己写得远不如他们。惴惴不安地读完后,全班同学都没啥反应,老师也一样板着脸,不知道在想啥。之后她让几位同学发表看法,说说谁写得最好。大家说什么的都有,不过都很谦虚没有自夸的。轮到班长发言时,他认为我写得最好,理由是真实。于是老师就此结束了讨论,没夸谁也没批谁,这一课就在没有结论的情况下过去了。
班长也是那些词藻华丽的作者之一,可如果不是他挺我的话,估计老师得批我,因为我写的和她的意思正相反——上学路以前确实挺美,不过那会儿正因为到处施工而非常脏乱不便,我如实写了下来。其他同学的作文再怎么牛批,也一看就知道是编的,当冒出个二愣子吐出实情后就颇显出几分尴尬来——顺带一提,我的小学在城区边缘,那时大家上学都要经过同一段路。
当然小学作文基本都是编的,比如写父母永远都是“工作再辛劳也从不喊一声苦、不叫一声累”;写老师永远都是“深夜点蜡烛批作业”、“雨夜把学生背回家”;感人的事永远都是“小贩追很远把多给的钱送回来”……这些瞎编和照抄的情节我都写过,可后来实在不想再写这些了,于是就有了以上两件事。
上中学后,我的竞赛生涯没有继续。不知为何,那时我越发讨厌作文,也很少再被老师表扬,私下里却偷偷写一些自己想写的故事。等过几年再看那些手稿,顿觉面红耳赤,羞愧不已,庆幸没给别人看过,赶紧全扔掉了。如今人到中年,才真正体会到能够自由地写作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当然,如果平台的审核机制别像我的语文老师那么死板严肃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