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度喜欢韩剧,喜欢的原因很多,因他们美丽的装扮,纯美的爱情,浓浓的亲情,居住环境的洁净,轻松的生活氛围,执着的精神,婚姻中的坚忍与包容,最主要的是讲述生活的琐碎,单纯的是与非,结局的美好,没有太深的伤与痛。最适合我这种不走心的观众一
韩剧的一些生活细节,也常会让人回味。比如,回家时不先掏钥匙开门,而是按门铃,对着门铃喊:我回来了!只要有家人在,必定会候在门口,迎接着进门的那人。这种情景总是会让我感动不已。
而我,很少有过谁为我开门的体验。
上小学是住在外婆家,放学回来,门基本上是洞开的,外婆有时在家纳着鞋底,有时却不见人影。此时我就扯着喉咙大喊几声,不知她会在屋后的菜园里答应,还是从哪位邻居的家里传出“在这儿呢”的应答。那年代,锁不过是摆设,门永远在等待着我们。
初中开始一直寄宿,周末回家自己开门。工作的第一年妈妈比我还忙。到结了婚,先是休息了两年,怀孕生子,自然是我呆在家里给人开门。然后带着儿子住校,那门是我独有。
终于一家三口到了一起,儿子也上学了。看那锁有六把钥匙,想着每人一把,谁先回谁就自己开吧。先生的挂在了裤头上,儿子的挂在了脖子上,我的放进了口袋里。这放进口袋的不见掉,那挂得稳当的却总是三天两头喊着钥匙不见了。这钥匙上又没写名字,可掉了以后却总是不放心,不放心那也没有多少家什的家门会让别人进入,于是换锁。换了三几回后,不耐,对他们宣布,不再给你们钥匙了。但终究还是不当回事的任他们丢,又换新锁。
搬新家了。这家不同于往日的家,这门也不同于往日的门。房子是自己的了,门已从木的转换成了铁的。他们也真的不再要钥匙,理由简单,先生的工作很忙,不可能比我早到家。儿子放学也不太早。最多和我同步。从此这家门由我一人掌管,我成了开门迎接家人的那一个。
其实这也是有乐趣的。候在门口,先问候几句,回来了?冷吗?热吗?快放下书包,洗手吃什么去。快进来烤火。又晚了吧,吃了没有?许多话,是因为候在门口多出来的,笑脸,也靠得近了,多了。而现在,身后还多了个尾巴,说些别人听不明白的问候语。近距离的接触,让熟悉的笑更显亲近。
然后钥匙又成了我的心事。某年的大年三十,才买了些东西回家,想着还要去买点小菜,就将大堆东西往厨房一扔,女儿已从未关的门里跑了出去。儿子先追了出去,我也提起个包就跑。待回了家来才发现,钥匙放在了沙发上。无奈,只有求救于“急开锁”了。花了80元,总算是进了门。心里却嘀咕,不知这锁以后还好用不?从那天起,将一钥匙放在了办公室,备用。唉,家里没有个等门的人哪。
也想着有个老人在家等门,多温暖。我的父母是不会与我同住的,他们要和儿孙三世同堂。我的婆婆倒是孤家寡人,她却是个会玩的主。今天到这里住一下,明天又想着去那里玩一会。前一阵她居然住到了她妹妹的女儿那里,因为热闹。只有等哪天她心血来潮了,想为我开门了才会有那福份。
有一天我就成了老太婆了。然后我为我的儿女,我的孙儿外孙来开门。
于是,我就成了专职的守门人。
只是,还是没有人来为我开门。
#简宝玉日更打卡#第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