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前段日子写过赵州桥,在赵州桥里还提到洛阳桥。赵州桥是这样写的“雕像上李春手上那本书,我想它的分量即使隔着一千多年的光阴,翻开后也是小学课本里那座屹立千年而不倒,历经风霜的赵州桥,泛舟在洨河之上映照着的是它敦厚的身影,无论你从石刻文字的深处还是泛舟而过,感受都是它1400年的历史,它是工匠们的一次奇思妙想,也是千年后我们眼前的一个奇迹。“石家庄朋友们说,你把一个赵州桥写出了兵马俑的感觉
来到泉州,漫步在千年历史 西街老巷之中,也特意从市区坐19路,来到洛阳桥,在泉州东北郊10公里处洛阳江入海处,有桥以江为名,横架在江山,桥长834米,宽7米,有桥墩四十六座,有桥以地方名字为名,但洛阳桥不在洛阳,唐初年,大量的中原人南迁,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得名。
洛阳桥在还是万安桥的时候,因其址为古万安渡口而得名。这里原为古代泉州湾洛阳港,也是连接泉州至福州的交通要道,走水路风波较大,时有翻船的危险。《泉州府志》记载:“桥未建,旧设海渡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你我现在来到这里拍照 步行在桥上打卡直播发朋友圈,看到桥下几乎无水,如今这般沉静,很难想象出帆樯林立、百舸争流的场景,没有这个场景的想象也很难感受到,遇风潮就陷入 商旅往来畏其险的无奈
因陆路群峰叠嶂,过往商客都梦想在洛阳江上建一座桥,作为宋代中国东南贸易中心的泉州,具有大量的商品流通的需求,于是,勤劳智慧的人们开始了改造自然的征程....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洛阳桥》是余光中创作的诗作).我在桥上走了两遍,没有去计算走完它需要多少步,如今交通发达便利这几百米几千步,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对于现代的我们欣赏保护才是对它最大的贡献,就像它曾有过的历史使命。“江水东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洛阳桥别出心裁的船型桥基设计既可减少水的冲力,又有群船齐航的审美效果,(网上照片很多带都是用现代后期技术修缮了天空,而拍出桥本身历史感的照片很少,我比较喜欢上面那张 借来一用)更让现代人叹为观止的是,为了巩固桥基人们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的结合在一起。
静静的,站在桥上。千年的时光,悄悄就流过,洛阳桥就像一个老人静候着千年的时光,也像一个老人需要像年轻的现在诉说,这样一来他能够重温记忆中那些过往的时光。千年之前,衣冠南渡的河洛古人,江畔月下,北望故土,当是怎样的慷慨苍凉。千年之后,卧倒象洛阳桥 就像刻在每一块巨石板上一样坚不可摧,这正是洛阳桥带给人们的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