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606天。2021.10.21
1.处理性虐待的儿童。一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二是受虐儿童与施虐的人、父母或其他家人关系错综复杂,且儿童与他们有着极其复杂的情感,尤其是施虐者是家庭成员或父母的时候,所以让儿童尽快离开悲惨情境并非最佳选择。三是即使他们离开受虐的环境,被其他相关人员带走,可能会引发新的创伤。如被嘲笑、被羞辱、被歧视等。从小范围看得见身体的“伤”和外人看不见的心理伤害到叠加“心灵”的伤害。四是可能“外人”过度强调“伤害”的后果而加重受虐儿童的不良情感与感受。所以,相信当事人,尊重孩子的治疗方式,即便他只是个儿童。
2.处理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一般情况下,虐待自己孩子的人生活上都有非常多的困扰,如经济拮据、缺少感情与社会支持、有情绪障碍、精神疾病、健康条件不良、药物滥用、酗酒等等。或者他们小时候也曾遭受过身体、言语、情感与性虐待,对其中大多数人而言,虐待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当然,这些并不是他们可以忽略、虐待自己孩子的借口。(从焦点解决的视角看,他们这样做一定有其道理,知道了“道理”是否可以先向他们提供帮助,进而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做法。)
还有,我们说到虐待,第一反应都是指身体上的,其实精神上的虐待更可怕,却更难被发现,如忽略(视)、语言刺激、歧视、冷暴力等。
对这样的父母,可以采用“奇迹问题”、“应对问题”、“关系问句”,当然,咨询师以一贯的尊重态度了解父母希望提供怎样的帮助,在倾听中发现微小的“例外”和资源,以及寻找可能的支持系统,而非批评、指责他们虐待儿童的行为。
总之:
1.面对来访者,不论是什么样的(儿童、施虐的父母),都要以尊重、接纳、中立的态度对之。
2. 谁来谁是来访者,与来访者是一伙的。即使面对的是惨无人道的施虐者。
3.保持中立之姿。暂时把自己的观点、评判、强烈的情绪和感受放在一旁,认真用心倾听来访者的陈述。
4.相信来访者这么做一定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哪怕这个理由很荒唐、很奇葩、很牵强,请试着换位到他的位置、他生活的场景及处境感受一下,如果是你,会怎么办?
5.当你作为咨询师想要去斥责、以法律、伦理道德评判一个人时,请想想,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是在发泄、释放了我们内心愤怒情绪,还是这样做被斥责的会反思反省?此举对来访者是否有益处?如果没有,就暂时收起“正义”之词。因为我们知道,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帮助来访者过的轻松、舒服一些,有可能让他们遭受比之前更强烈的虐待。如我们斥责父母虐待儿童,当他们的父母觉得被侮辱或贬低身份时,会把不良情绪加倍加诸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