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华的《曾许诺》若干年前就读过了,这几天偶尔翻到由其改编的电视剧《上古情歌》,黄晓明主演。不知道当时自己咋想的,反正是追了起来。
晓明哥在里面算演得不错的了,其余的,真的是……尤其女主……(所以,建议去看原著)
但我依然追完了,并且久久不愿意离开……
吸引我的点:
一是爱情。
其实,我感觉我并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但这次追剧,让我把爱和情分开来,爱是蚀骨思念,是以心换心,是“如果一定有一个人要死,我宁愿是我,而不是你”。 情,就是情欲。 爱和情貌似不可分割,但没有情欲的爱与思念更能打动我。
电视剧主角:宣阳王唯一的王姬阿寞,玄牧族大王的结拜兄弟弱疆族首领赤云,宣阳族大王子昱辰,凌云族大王子晟仑。
阿寞与赤云相爱,却要从王命与凌云王子联姻,成亲那天,赤云找玄牧王借兵十万,分别陈兵宣阳和凌云边境,公然抢亲。这个行为实在为“正道”所不耻:不自量力,不顾大局,不顾脸面,不顾悠悠众口,甚至是不顾一切,鲁莽,野蛮……可是,那种为了你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可以挑战全世界的气势和决心,那种为了你可以豁出性命的真心,就像生命里的惊雷、烈火,那种肆无忌惮,那种惊涛骇浪,那种排山倒海,你如何能忘记?你如何可复制?如果生命中出现过这样一个人,你如何有能力再爱他人?
凌云王子也爱上了阿寞,但他要考虑国家利益,权衡多方关系,对赤云,他只说:阿寞,如果有来生,我多希望自己能像赤云一样肆无忌惮地爱你。 (补充:小说中的凌云王好像终生未娶,将阿寞和赤云的女儿带在身边视为己出,最后把王位传给了侄子)。 这种默默的爱,也是如此荡气回肠,却苦涩悠长。令人感动却不冲动,令人欣赏却不渴望,至少,我不渴望。
宣阳大王子有个侍女,是一根木头修成人形,没有心,没有情绪,不知道什么是心疼。当听闻大王子已死的消息时,她感觉到了心口剧痛;朝云殿所有人都死了以后,她一个人依然选择留下,每日打扫,静静地等待再也不会归来的大王子归来。这种爱,悲从中来,心酸,泪目……
情欲,就是个一闪即逝的东西,在爱的面前,它就是个附属,对它,我感觉没什么可说的。
在追完《上古情歌》后,想看一下花絮,偶尔划到一个视频短篇,女主为了男主而与家庭断绝关系,离家时打电话给男主,而男主正与另一个女人在床上。那一刻我的感觉是恶心,无比恶心。现代社会讲求活在当下,即时满足。但我怎么觉得,很多时候,是欲望控制了我们,我们在被欲望所控制。
赤云爱阿寞,就是要在一起,谁也不能阻拦,什么事情也不能阻拦。但遇到死亡时,赤云对阿寞所说:“我只要你在我活着时好好爱我,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扔进山里,野兽会啃光我的骨头,你就当我从来没有出现过,我要你快快东乐地活着。” 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
二是分离。
剧中赤云是死在阿寞的怀里,阿寞紧紧地抱着他。照理说,那一刻,替心爱的人去死,死在心爱之人的怀里,应该是安详的,幸福的,满足的。而我的感觉,是凄凉,是寒冷,是孤独,是不甘,是绝望……
每一个死亡都是孤独的,是无人可以替代的,须得一个人去面对那无边且永恒的黑暗……
死亡之后,所有的关系都断了,再也不能依偎,不能表达,不能听到,不能相互温暖……
我本以为自己修得可以了,觉得死亡不就是由活在你面前变成活在你心里吗,人不在,爱却在,只是不能用现代的联系方式联系,但爱的联系会一直在。看到剧中这个分离时,我哭到不已,早想到结局,明知道是演戏,是小说,是神话,并且演员演得还不好,我却依然哭到不能自已。
那份凄凉,那份孤独,我不愿也无法一个人去面对。我才发现,并没有,我并没有自己想像的修炼到了能安详面对死亡和分离。欧文亚隆说的死亡焦虑的意义,也特别贴合。
小说中的结尾是,女主阿寞化魔,男主赤云陪着她,两人以魔的身份一直生活在一片火海里。若干年后,晟仑把他俩的女儿带过来,女主终于等到机会告诉女儿:我们没有苟且,你父亲是一个大英雄,他一直在这里陪着我,我们非常非常爱你。等女儿离开,火海消逝,苦苦支撑的两人终于安心离去。 这个结局,我感受到的是爱,是温暖,是安详,是延续,女儿带着父母浓浓的爱更有力量地生活下去。
同样是死亡和分离,为何我的感觉如此不同?绝望和希望?不甘和满足?断裂和延续?
三、关于“我”的思考
剧中阿寞有两个名字。一个叫木青寞,木青廖若这个女人的孩子,下山游历时用的名字;一个叫宣阳婼,宣阳王族的大王姬。
木青寞就是一个少女,开心,肆意,洒脱,自由自在,少女想干的事情都可以干;宣阳婼是王姬,肩负着宣阳族的责任,国家需要时,就要去联姻,一生困守于一个宫殿,甚至也要出征打仗,去为国捐躯。
我,或者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各住着一个木青寞和一个宣阳婼,我们想要自由自在,想要纯粹的爱情,想要藤对树般的温暖和依靠,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遵守规则,做出牺牲,独立承担责任。这里,有矛盾,有冲突,难两全。
剧中的女主为我们做出了示范,与联姻的王子只做盟友不做夫妻,努力完成责任后,做回自己,与赤云双宿双飞。或许,这不一定现实,不一定能实现,剧中也没有圆满实现。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在该担当的时候担当,在能做自己的时候尽量做自己。该担当的担当了,就去做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