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肯传》
其实我对传记没有特别的喜好,偶尔看一些,都是凭机缘。但林肯的传记却可以说是有初衷的。前段时间读卡耐基那本很出名的《人性的优点》大全集,对卡耐基这个人的印象有了很大改观。更记住了他在“不抱怨”的部分引用的林肯的例子,作者说自己研读过有关林肯的全部文献,非常了解他的一生,林肯是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最最宽和不抱怨的人。
再伟大神圣的人,我们对他发生兴趣,还是从那些最世俗的地方——不抱怨的林肯,而不是伟大的林肯。所以,我有冲动想了解林肯的一生。
那时我还完全不知道原来卡耐基真的写了本《林肯传》,那天闲来无事到书店里挑书,偶然看到了一本,买回来一看,原来是老卡写的。这本书他在自序里写的很清楚,他想写的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传记。所以全书没有过于密集的讲述,而是根据各个阶段选取代表性的事件,书不是厚厚的一本,很好读。
读后觉得,对林肯领导南北战争部分的记述不够具体,这浓墨重彩的篇章应该写的更透彻全面才好。
读的时候一直有一种错觉,好像不是在读一个我期许中伟人的一生,因为他总是在失败,甚至连每个人幸福归宿的婚姻都是超级失败的,真是充满了“负能量”。如果不是最后当选为总统,我真的觉得他的一生其实也很平凡普通。不过,这反倒让我有了好奇心,想进一步了解这个人,更多的是从人性和南北战争这段历史中。
2、电影《林肯》
所以如果斯皮尔伯格导演是从林肯的幼年起拍摄的,那该多好,那样我就能与文本对照,更好的解读林肯了。据说导演为拍摄此片准备了十二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可见最后选择单以56岁就任总统后的时间来表现,不是偶然。
斯皮尔伯格被称为最好莱坞的导演,他的电影开创了好莱坞影史上的很多范式,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采用深沉浓重的色调,用光十分克制。我印象中,林肯的面容时时处在半暗半明的状态,似乎导演在传达一种讯号:他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但他最先是一个有着自身痛楚的真实的人。
林肯死后,他的儿子曾问身边的人,父亲是不是已经死了,当他们回答是时,他说,他终于可以安宁了,从他来到这里就从来没有快乐过。
林肯内心其实对政治和权势的并无太大热情,他终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废除奴隶制,使得普天之下人人平等,这是他在政治道路上所有选择和行动的最高指南,也是唯一方向。甚至可以说,林肯就像是为了拯救黑人而生的。
但他同时一点也不像一个“领袖”。最起码,他太仁慈。都说善良的人是不能当领导的,因为内心的冲撞太大,一方面不利于决断,另一方面,自己太受煎熬。我不知道林肯真实的一生中是如何协调这两方面的矛盾的,但从结果来看,他的宽仁即使在战时,尚嫌微弱单薄,但仍闪动人性光辉,而他显然有强大自制的一面,例如在全片唯一一次和妻子玛丽的大的争吵,关于儿子威利的死,他说:我不想让你表现出那样的悲痛,因为我不允许自己这样。
他更像是一个为家园操持的老人,形容苍老、眼中早已没有锋芒、佝着腰、踽踽独行,头上的大礼帽反衬出他的孑然与孤独,他爱讲笑话,从不疾言厉色,极偶然时会说一句“我太累了”。
电影中,正是这些必不可少的细节给了林肯最基础的本色:他是站在尘埃中来看待这个世界的。站在尘埃中的人往往喜欢抬头看,但林肯是把灵魂给了众生,看向低处,于是看到了良善、和生命的相关。
他和内阁的人“争”、和共和党“争”,和民主党“争”,到最后,我看他为了制止投票前的最后一次争吵而拍桌子,我觉得他有点像唐僧,他也许不完美,也没有通天的本领,但他始终站在有光的地方,永远知道自己去向哪里。这也是全片最让我感触的地方。
斯皮尔伯格说,这是一部关于林肯工作的电影。的确,影片没有放眼于整个南北战争来展现林肯的领导力和政治才能,而是在各种困难、关系掣肘、压力中挖掘林肯最真实的状态。
修正案达成的那场戏是全片的高潮,因为导演节奏的把握赋予了整场戏极佳的张力,非常振奋人心。
关于林肯和妻子玛丽的感情生活,电影中尽量回避了太负面的事件,基本上,玛丽的人设还不至于令人生厌。其实,如果按照事实,林肯就是天底下最不幸婚姻的拥有者,在感情中遭受的折磨应该远不止电影中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