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本书 ·——
《活着为了讲述》是马尔克斯唯一的自传,也是他最后一部长篇作品。这本书成书于2002年,当时他75岁,原来计划的是写一个三卷本,讲述他整个一生,但由于身体原因,最终只完成了这一部。所以在这本书中,我们主要看到的是青年时期的马尔克斯,那时他还没有成为我们熟悉的大作家马尔克斯。
——· 关于作者 ·——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等。1982年马尔克斯凭借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将拉美文学带向世界的先驱。2014年,马尔克斯因病去世,享年87岁。他去世后,瑞典文学院一位评论家说:“很多作家是影子,马尔克斯是投下影子的人。”实为对马尔克斯一生成就的总结。
——· 本书金句 ·——
1.那天晚上,我像战场上的战士一样视死如归地发下誓言:要么写作,要么死去。
2.怀旧总会无视苦难,放大幸福,谁也免不了受它的侵袭。
3.厄运之下,尊严犹在。
4.玫瑰和我的生命,献给您。
5.生活中的糟糕事写进书里也不会好。
——· 核心内容 ·——
一、马尔克斯的童年经历。
1.马尔克斯的故乡
在书中,马尔克斯一共描绘了两个故乡,一个是他小时候生活了八年的故乡,一个是他22岁时和母亲一起再次看到的故乡。
两个故乡差异巨大,让马尔克斯感到无助,回忆美不胜收、现实千疮百孔,这就是时间与生活的力量。
2.马尔克斯家族
几乎整个前两章,马尔克斯都在回忆他的家人们,他们各个独特、“疯疯癫癫”。正是他们这种种行为,激发了马尔克斯的文学志向。这里,主要人物有马尔克斯的外公、外婆、父亲和母亲。
外公主要激起了马尔克斯对文字的好奇;外婆启发了马尔克斯讲故事的天赋;父亲竭力使马尔克斯受到最好的教育,这让他有了更多学习文学的机会和时间;母亲让马尔克斯能够了解现实,懂得妥协,更懂得抗争。
二、马尔克斯的写作奋斗史
1.练笔期
主要是高中及以前。如同所有作家一样,马尔克斯对写作的尝试最初也是来源于大量的阅读。他读很多的书,然后永远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百读不厌的书才值得去读。这奠定了他以后写作的基调和方向。
2.探索期
高中毕业九个月后,马尔克斯发表了他文学生涯的第一个短篇,四十二天后,又发表了第二个。而此时他读的书也开始向国际作家拓展,如博尔赫斯、D.H.劳伦斯、格雷厄姆.格林、赫胥黎等。他很快便发现自己有两大缺点:文字不畅,不谙人心。他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还很远。
3.沉淀成长期
大学时代,马尔克斯决定全心投入写作。为了生存,他先进入新闻界。也许这看来像是对生活的妥协之举,但实际上,这一选择却是真正成就大作家马尔克斯的关键。因为报社的工作能让他经济独立,同事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每天大量的写稿让他快速适应各种文体和突发事件,外出采访又让他看见了书本之外的真实世界,他的写作开始从外在技巧转为关注内涵。此后,马尔克斯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用打字机敲出来的。
三、马尔克斯的朋友圈
1.学生时代
圣若瑟中学,马尔克斯在这里和两位学长交上了朋友,他们后来陪伴马尔克斯度过了他人生中的几个重要时期。
国立男子中学期间,马尔克斯和一位老师来往最为密切。他是第一个把马尔克斯的文稿批得体无完肤,并提出针对性意见的老师。但课后,他却特地鼓励马尔克斯,还教他修辞学、构思主题、遣词造句等。更重要的是,他鼓励马尔克斯无论如何要继续写。
大学时期,马尔克斯认识的主要是一些文艺界名人。比如他很崇拜的大学老师阿方索,这个人后来当了哥伦比亚总统。他文学功底深厚,文笔优美,口才精湛,有过人的洞察力。后来,他在很多方面都帮助过马尔克斯。
2.报社时期
为了解决生计问题,马尔克斯暂时答应了报社的工作。但没想,这份工作一接下来,还挺适合自己,于是他便退学了。因为这样,他可以更好地当一个作家。
他最初是经朋友萨帕塔劝说,去了《宇宙报》。这里的同事,尤其是萨巴拉老师待他像亲人一样,他们无话不聊,这让马尔克斯在心理上感到温暖舒适,并自觉身在文学界而非新闻界。萨巴拉老师在稿子问题上对马尔克斯一直很严格,但多年来,他的稿子一直能通过审查,正是得益于这种严格。后来,他成为《先驱报》的专栏作者,又重逢了以前“巴兰基亚文学小组”的朋友们。
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他这新闻界一入,再抬头,竟已是五十多年过去了。五十多年里,他跑遍半个世界,接受过无数访谈。多年以后,回忆这段时光,马尔克斯说,正是他和文艺界人士的神奇友情给了他勇气,使他熬过了如今想来依然是人生中最没把握的那几年。
撰稿人:林凡
讲述:杨枪枪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