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1.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养成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手段
2.引发内心力量和大脑思考的问题
如果我们养成了五点起床的好习惯,会有哪些惊喜出现?
如果当初养成了一个习惯会让现在的你变得更加优秀,那是个什么习惯呢?
为什么明明这么重要,却不能养成这个习惯呢?
3.6个元规范之本质导向运用——好习惯不能坚持的根本原因
从行为动机来分析:坚持有压力、意义不明确、方向不确定、难度有点大
从能引发行为的触发器分析:没有触发器、触发器凌乱、触发器无效
从行为本身分析:计划不渐进、规律未掌握、风险不防范
从行为发生后的情况分析:反馈不及时、被奖励所伤
4.解决不能坚持的问题,一个工具
一个本子+编程中的语句if......then.....
我的感受
1.本质导向
出现问题,从看到的现象着手,思考背后的多种原因。简单的方法是“不断问自己为什么"、“还有吗?”、“还有吗?”
永澄老师分析的四大习惯不能坚持的根本原因,就为我们提供了绝佳范例。从深层次挖掘原因的思维习惯以及这种分析能力,是人人都渴望养成和拥有的。 现在,从我的知识经验来看,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首先要具备这样的意识,其次是足够多的知识、经验支撑,还有则是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在训练营中,我们会接触到为元习惯找到其对应的表层习惯,通过养成多个表层习惯来养成元习惯的相关知识。
期待训练营能带来一些相关的方式方法!
2.行动力最核心的要素在于内驱力
培养习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养成这个习惯?”并且写下来。当力量来自于你的内心,习惯养成的成功率将大大提升。
3.习惯养成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在习惯养成上可以这样要求:一次一个习惯、行动规则要简单等。
我的好奇和疑问
1.关于人类行为的本质
上面“TMBRT模型:习惯的本质”图下方标注——人类行为本质简化版。这个简化版相对应的是不是还有复杂版、详细版?模型中的触发器这一名词我还不能理解。兔子撞死是触发器、触发器引发行为,兔子撞死这一触发器,引发了捡兔子的行为,最终因为天天能捡到兔子,于是那个人形成了天天会去那里捡兔子的习惯。(糟糕,到这里我想理不清楚了......)另外,从没有触发器、触发器凌乱这里永澄老师举的例子来看,触发器好像是行为之前的提示。
心理学中,关于学习(定义为:透过练习,使个体的行为产生持久性改变的历程),有一个联结理论,把行为的习得,解释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过程。该理论又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观点,一种是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看法是刺激能自动地引发反应;一种是来自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基本观点是行为因其结果的不同情况而增加或减少。 此外,还有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对行为习得也有各自的解释,是我还没有了解的。动机、情绪和情感与行为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知道“TMBRT模型”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哪一个?好像经典和操作都有之.......
目前正在阅读台湾林正文教授的《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一书,目的是掌握塑造儿童良好行为、改变偏差行为的科学方法以及技巧。计划用5周时间进行分析阅读。
2.学习中的空杯心态
有一个叫《茶杯禅理》的故事: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位学富五车的大教授,对于什么是“禅”,百思不得其解,为此特地向他请教。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还是继续倒,茶溢出来了……
“唉呀!师傅,茶已经满出来了,不能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在与俱乐部接触的这一年里,我发现自己在听分享时,总是比较深地带着自己的看法,导致最后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接下来的五天训练营中,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完完全全按照步骤实践,不删不减不合并;全心全意思考,寻找内心的声音。把自己的聪明想法和念头,暂搁一边,先“抄”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