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现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已出版现象级畅销书《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
这本书里,赫拉利认为,我们智人之所以可以在短短的二三十万年里成为世界的主宰者,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具备虚构故事的能力。但是,随着科技和商业发展,我们过去讲的故事已经渐渐失效,新故事应该怎么讲、新规则该怎么建立,则没有人知道确切的答案,需要我们一起实验和探索。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我们塑造了很多“想象的现实”,也就是故事,比如,国家、民族、宗教、经济、公司、婚姻等等。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和我面临的问题是,过去讲的大部分故事都不管用了,这些故事被一些新的变量冲击、瓦解,甚至失效。其中有一个变量,就是信息技术。我们好像已经对信息技术习以为常了,但赫拉利却认为,我们严重低估了信息技术将要带来的影响。对人类社会来说,信息技术不是一个普通变量,而是一个超级变量。正是有了这个超级变量的出现,让很多我们延续了多年的事情变得完全不一样。
书里通过六个领域,工作、教育、自由、平等、恐怖主义、战争来看看当下的世界和我们过去理解的有什么不一样。第一个领域是工作。赫拉利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会造成人类社会大规模的失业,而这一次的失业和过去发生的失业很不一样,它会让大部分人都变成“无用之人”。人工智能的出现,会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完全不一样。人类工作必然会被人工智能大规模取代,而被取代的人,会享受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红利,基本可以衣食无忧,但这些人并不能真正地融入到人工智能时代中,从而成为无用之人,被社会和时代边缘化。赫拉利说,不要以为自己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不用做到完美,它只要做得比你好,就能取代你。这就是在加入信息技术这个变量之后,工作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二个领域,教育。对于教育,赫拉利认为,当下的教育模式正在失效,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教育体系。不再是连续性、分层制的应试教育,每个人都是两三岁的时候开始上幼儿园,然后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可能还有硕士和博士。过去的人都是在人生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集中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只有两个,大学前是为了上大学,大学后是为了学一门专业。赫拉利说,这种教育模式可能正在过时。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大面积地取代人的工作,但是这种取代不会在一瞬间发生,它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十年之后,人工智能可能在驾驶领域获得突破,取代大部分司机;又十年之后,人工智能可能在编程领域取得突破,取代大部分程序员;再过十年,可能被取代的是医生或者律师。也就是说,过去那种把学习时段和工作时段截然分开的模式肯定是不适用了,可能大多数人在将来面对的是不断地被取代、不断地再学习的局面。也就是说,未来的人可能二十岁走出学校,工作十年,三十岁时再进入学校学习,如此反复,这就是不连续的人生。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不再是集中式学习,而是分段式的终身学习。第三个领域是自由。赫拉利说,人工智能会对每个人的自由都产生威胁。和人类相比,人工智能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分析,这些能力最终都会演化成强大的决策能力。而当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的决策力超过人的时候,如果你听人工智能的,那就是另一种对权威的服从,如果你不听人工智能的,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当这样的场景逐渐覆盖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的时候,新的社会权威就出现了。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最常见的场景可能就是,人工智能会告诉你,谁是你的最佳伴侣,什么样的专业和工作是最适合你的,尽管在感受上你不喜欢这个人、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是你知道它在大概率上是对的,这时候你该怎么做?是相信自己,还是服从人工智能?相信自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而相信人工智能,就会失去自由。所以,在人工智能崛起之后,我们可能陷入新的权威、甚至独裁社会。而且更可怕的是,人工智能的权威社会会比之前以人为主的权威社会要合理得多,你可能没有和这种权威社会对抗的理由。也就是说,在自由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处理不好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话,在将来我们有可能会变成提线木偶。第四个领域,平等。在平等的问题上,赫拉利认为,在信息技术时代,整个社会会越来越不平等,不仅仅是两极化的问题,整个社会有可能会被撕裂。第一个层面是互联网。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同时,互联网的财富聚集效果也是惊人的。苹果公司借助智能手机在几年之内就击败了老牌的手机帝国诺基亚,亚马逊仅仅用了二十多年就成为了市值万亿的世界顶级公司,这个过程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快。赫拉利在书中就说,当今世界最富有的一百人所拥有的财富,已经超越了最贫穷的四十亿人。这是第一个层面的冲击。第二个层面的冲击来自于人工智能。这一点比较简单,人工智能崛起之后,会有一大部分人成为无用之人,和那些能融入人工智能的人相比,这些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都会大幅度下降。还有第三个层面的冲击,就是大数据。现在是一个大数据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21世纪的数据和20世纪的石油、19世纪的电一样,成为了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但和其他资源不同的是,数据注定只能掌握在少数人和少数公司手里,因为普通人和普通公司就算能拿到数据,既没有办法储存,也没有办法使用。也就是说,过去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会通过把所有人连接起来从而消除信息壁垒的方式,让人类社会越来越平等的看法是错的。信息技术不仅没消除不平等,还在加快这个过程,如果不能想出应对办法,社会有可能被撕裂。第五个领域恐怖主义。赫拉利在书里写到,恐怖主义纯粹是被信息技术放大的恐慌,在信息时代之前,不存在恐怖主义,而在信息时代,恐怖主义的实际威胁远远大于它的潜在威胁。赫拉利说,我们对恐怖主义的总体印象是错的,虽然确实有一小部分恐怖主义是为了单纯的杀戮,但大部分恐怖主义都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们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政治局势。说得再简单一点,那些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者,最终的目的就是颠覆美国政府。既然他们针对的是政府,那为什么总是对平民下手呢?原因很简单,大部分的恐怖组织实力都很弱,没有办法和一个国家的政府正面对抗,更没有办法发动直接战争,所以,他们就借助现在的信息技术制造了一场又一场“大戏”。恐怖主义者的目的不是制造真实的杀戮,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制造恐慌,所以,恐怖主义者的手段都非常残忍,而且只针对平民。他们要的就是视觉和心理的冲击力,一次恶性事件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能传遍全球,让绝大多数人产生恐慌。群众一旦产生恐慌,政府就不得不出面平息恐慌,所以美国才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和恐怖组织对抗,结果整个世界都开始动荡起来。对此,赫拉利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恐怖分子就像一只想摧毁瓷器店的苍蝇,但它自身没那么大的力量,于是它就钻进公牛的耳朵里,让公牛发疯,然后冲进瓷器店。这就是恐怖主义的真相,可以说,没有互联网,没有信息技术,恐怖主义根本就发展不起来。或许,唯一应对恐怖主义的方法,就是让大家正确地认识到恐怖主义其实没那么恐怖。第六部分,战争。人类依然无法杜绝战争,而未来的战争会比过去更可怕。过去,人类之所以频繁地发动战争,是因为战争有利可图,而且是暴利。新时代,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战争已经无利可图了。既然无利可图,那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赫拉利提醒我们要警惕战争,原因很简单,虽然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战争无利可图,但是对于少部分人而言,战争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恐怖主义就希望各个国家之间爆发战争,这样他们就有改变政治格局的机会,就好像 ISIS 一样。而且,恐怖组织在军事实力上尽管不是其他国家的对手,但是完全有可能在信息战中取得优势。试想一下,如果恐怖组织入侵了美国的核弹系统,让核弹原地爆炸或者向其他国家发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可能爆发。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让现在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没有硝烟的领域,而在未来仍然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赫拉利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过去将近八十年的和平就对战争放松警惕,而且战争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战争的过程有可能会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领域,结果是人类社会遭受灭顶之灾。这就是赫拉利对战争问题的看法。以上六个现实问题单个的新的变量在不断地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些我们原本很熟悉的领域。所有的事情,事物,放入信息技术之后,几乎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都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而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基本上都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而且,能引发新问题的不仅仅信息技术这一项,还有很多其他的超级变量,比如生物技术。很多我们前面讨论过的问题,在加入生物技术之后又会变得不一样。比如,在社会平等性的问题上,信息技术已经在加速社会贫富分化了,而生物技术会把不平等进一步地拉大,那些有足够财富的人可以享受到生物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比如修改基因,甚至大幅度地减缓衰老,这样,人类社会就不再是分为富人和穷人,而是分为神人和凡人。《今日简史》最大的价值,不是对人类社会提出新的解释和理论,而是让我们看到和想到从前没想到的现实和未来,意识到正在发生的变化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