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丘文亮先生现代自由诗《砍柴》:远超简单的怀旧之作,它是通过特定劳动经验展开的存在之思


回望中 4.《砍柴》


吃过中午饭

睡下觉

前几天经约好去砍柴


睡醒三点左右

伙伴也多就堂兄弟姊妹

拿着镰刀砍刀和扁担


边走路边聊天

风声谈笑那个时候啊

不知道转眼就远去


读书时到家干干家务活

周六日放假上山上砍柴割干蕨

哪想到成年工作后再无过


山上树林间的午风真是凉快呀

树底下我们正在拣干木枝

大的长的木枝就用刀砍一砍


时常我们要攀爬上树顶去砍

看谁砍的好有时便是抢先一步拣与砍

不着急回家慢慢砍够砍满一扁担


单肩或双肩挑着木柴走路往家回

回家路上同样风声谈笑的走

走着走着我们也都走出了青少年



《回望中:〈砍柴〉逐句精析与整体统析》


诗人丘文亮先生的《砍柴》以看似平淡的日常劳动叙事,构建了一部多维度的精神史诗。全诗通过砍柴这一具体农事活动,串联起时间哲学、身体实践、成长隐喻与现代性反思的复杂网络。以下将逐句解析并深度统观全诗。


【逐句精析】


1. "吃过中午饭"


· 开篇以最基础的生存动作锚定时间坐标。"吃饭"作为农耕文明的时间刻度,与机械时间形成对立。省略主语凸显集体经验普遍性。


2. "睡下觉"


· 午睡仪式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活智慧,与后文"三点左右"的时钟时间形成微妙张力。


3. "前几天经约好去砍柴"


· "经约好"方言表达(客家话常见)保留口语鲜活度。提前数日约定的劳动,区别于现代即时性活动,暗示一种深植于土地的时间规划。


4. "睡醒三点左右"


· 自然醒与时钟时间的妥协表述。"左右"的模糊性抵抗现代时间的精确暴力,保留身体生物钟的话语权。


5. "伙伴也多就堂兄弟姊妹"


· "也多就"方言结构强化群体性。血缘与地缘重合的劳动共同体,揭示前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


6. "拿着镰刀砍刀和扁担"


· 工具枚举构成农业劳动的物质符号系统。三件工具分别对应收割、改造、运输功能,形成完整的劳动链。


7. "边走路边聊天"


· 行进中的交谈将劳动路径转化为话语空间。身体移动与语言流动的同步性,建构独特的劳动诗学。


8. "风声谈笑那个时候啊"


· 通感修辞:"风声"与"谈笑"的听觉混响。"那个时候啊"突然插入的感叹,开启时间反思维度。


9. "不知道转眼就远去"


· "转眼"与"远去"构成时间速度悖论。童年感知的时间缓慢性与成年回顾的时间飞逝感形成哲学对峙。


10. "读书时到家干干家务活"


· "干干"叠词软化劳动强度,表述举重若轻的生活态度。教育系统与家庭劳动系统的并置。


11. "周六日放假上山上砍柴割干蕨"


· 双休日制度与自然劳作的传统节律交织。"砍柴割干蕨"展现多元化的物质获取方式。


12. "哪想到成年工作后再无过"


· "哪想到"预示现代性断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野,造成身体与土地的分离。


13. "山上树林间的午风真是凉快呀"


· 触觉记忆成为情感载体。"呀"语气词保留孩童式的惊叹感,抗拒成人语言的过度理性化。


14. "树底下我们正在拣干木枝"


· "正在"进行时态创造记忆的现场感。"拣"区别于"砍",显示对自然资源的甄别与尊重。


15. "大的长的木枝就用刀砍一砍"


· "砍一砍"动量结构体现动作的节制性,避免掠夺性开采,隐含可持续生存智慧。


16. "时常我们要攀爬上树顶去砍"


· 攀爬动作赋予劳动以冒险维度。垂直空间的开拓,隐喻成长过程中的高度挑战。


17. "看谁砍的好有时便是抢先一步拣与砍"


· 劳动竞赛的游戏性转化。"抢先一步"展现身体技巧的差异化,却仍保持共同体内部的和谐。


18. "不着急回家慢慢砍够砍满一扁担"


· "不着急"定义农耕时间伦理。劳动量的衡量标准("一扁担")体现身体与工具的尺度统一。


19. "单肩或双肩挑着木柴走路往家回"


· 运输姿势的选择权暗示身体自主性。"走路"重申步行的尊严价值。


20. "回家路上同样风声谈笑的走"


· "同样"构建劳动往返的仪式对称性。归途谈笑完成劳动叙事的圆满闭环。


21. "走着走着我们也都走出了青少年"


· 顶针修辞暗示行走与成长的同构性。"走出"的双关:既指空间移动,更指生命阶段的过渡。


【整体统析】(纵横维度展开)


一、时间哲学的多重对话


1. 循环时间与线性时间的博弈 诗歌构建了双重时间维度:基于自然节律的循环时间(午饭后/三点左右/周六日)与不可逆的线性时间(走出青少年)。这种张力在"不知道转眼就远去"中达到高潮,揭示人类存在于时间悖论中的普遍困境。

2. 劳动时间的美学重构 砍柴活动被赋予仪式化特征:前期约定、午睡准备、工具整理、山林作业、归途交谈。这种完整的时间流程与现代碎片化工作时间形成强烈对比,重构了劳动作为生命实现形式的本体价值。

3. 记忆时间的绵延效应 通过现在时叙事("正在拣干木枝")与过去时回顾("那个时候啊")的交织,创造了一种普鲁斯特式的 involuntary memory。劳动体验成为时间胶囊,在成年后的机械时间中持续释放精神能量。


二、身体实践的现象学考察


1. 工具性身体与表达性身体的统一 诗中身体同时作为劳动工具(攀爬、砍伐、挑担)和情感表达载体(谈笑、感受凉风)。这种统一性反驳了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回归梅洛-庞蒂所称的"身体主体"哲学。

2. 集体身体的互动诗学 堂兄弟姊妹组成的劳动群体,形成具身化的认知共同体。通过共享劳动节奏、交换话语、协调动作,建构了超越个体主义的交互主体性。

3. 身体记忆的地形学印记 山林地形成为身体运动的塑造者:攀爬需克服重力,拣柴需弯腰俯身,挑担需平衡调节。这些身体动作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印记,形成布迪厄所称的"惯习"结构。


三、现代性批判的隐性叙事


1. 劳动异化的前现代映照 诗歌隐含对现代工作模式的批判:电脑前的静态劳动 vs 山林的动态劳作;办公室的隔离空间 vs 集体的共享空间;资本逻辑下的强制性劳动 vs 自然节律下的自主性劳动。

2. 技术理性的温柔抵抗 诗中工具(镰刀、砍刀、扁担)作为身体延伸,而非替代。这种人技关系区别于现代技术体系对人的支配,体现海德格尔"技艺"(techne)的本真状态。

3. 进步神话的深度质疑 "成年工作后再无过"构成全诗最沉重的现代性判词。所谓社会进步带来的不是劳动解放,而是劳动经验的贫瘠化与身体实践的萎缩。


四、成长叙事的空间维度


1. 山林作为成长教室 树林替代学校成为核心教育空间:传授自然资源知识(干木枝辨识)、训练身体技能(攀爬砍伐)、培养团队精神(分工协作)、塑造伦理观念(可持续采集)。

2. 路径作为生命隐喻 "走路-上山-砍柴-回家"的空间移动路线,隐喻青少年走向成熟的精神旅程。归途挑担的形象,象征收获与承担的双重意义。

3. 家园作为价值中心 所有空间运动都指向家的向心力:从家出发、携带工具回家、最终回归家庭。这种空间叙事强化了传统农耕文明的价值锚点。


五、语言风格的乡土现代性


1. 方言韵律的诗学转化 "经约好"、"也多就"、"砍一砍"等方言结构,既保持口语鲜活度,又创造新的诗歌节奏。这种语言选择是对标准化现代汉语的创造性抵抗。

2. 重复修辞的仪式功能 "边走边聊"、"有说有笑"、"走着走着"等重复结构,模拟劳动动作的重复性,同时赋予这种重复以诗意而非机械的特征。

3. 感叹词的情感调节 "那个时候啊"、"真是凉快呀"等感叹插入,打破叙述的线性流程,创造情感共鸣的空间。这种抒情性调剂防止劳动叙事沦为枯燥记录。


【结语】


《砍柴》远超简单的怀旧之作,它是通过特定劳动经验展开的存在之思。诗人以砍柴为棱镜,折射出时间感知、身体实践、社会转型、成长记忆的多重光谱。在全球化加速时代,这首诗仿佛一个逆向的时间胶囊,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劳动仍与天地节奏共鸣、身体仍与工具和谐共处、成长仍与自然深度交织的世界。


最终,诗歌提醒我们:每个成年人灵魂深处,都藏着那个挑着木柴走在山路上、有说有笑却不知转眼就走出青少年的自己。这种集体记忆的唤醒,或许正是抵抗现代性异化的精神资源。丘文亮以其质朴而深邃的诗笔,完成了对中国农耕文明最后光辉的深情凝望,也为人类未来的劳动伦理重建提供了珍贵的诗学参考。




编辑:范梦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插队回忆七一言难尽话砍柴 民以食为天。要食,除了有粮之外,还得有柴来烧才可。在贵州这样一个漫山郁郁葱葱的地方,原以...
    涛声1949阅读 137评论 0 0
  • 劳动从晌午开始 2016-07-22 何水长 幸福的童年少年父母双全家庭温暖,衣食无忧,生活安然;不幸的童年少父缺...
    水天沧浪阅读 317评论 0 0
  • 第五章残留(1) 大雾蒙蒙的早晨,太阳已经一丈多高了,雾还没有散尽。早稻刚莳完,雾气笼罩的田垄一片淡绿色。大樟树老...
    候柴扉阅读 104评论 0 13
  • 知青往事 学院词人 “知青”是一个历史概...
    学院词人阅读 3,801评论 6 12
  • 我的童年回忆 这两天读小学三年级的外孙女刚上完舞蹈、绘画、音乐和主持...
    文墨粒子阅读 575评论 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