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
怎样持续精进
2.问题边界:
第一,你面对漫长的生命,和极为不确定的外部世界;
第二,你想不断塑造自己,也塑造自己的事业或者产品;
3.策略:(解决目标锚定和校准)--->解决“选择”的正确性
第一,确认个人战略,选择长期主义;
第二,在不同阶段,寻找对应的导师或者对标者,来校准自己的目标;
第三,在冒险创新之前,找到活下去的最小支撑力量。
4.行动原则:--->解决“努力”的有效性
第四,感知上,要求自己永远置身于充满风险的区域;
第五,认知上,区分清楚一笔投入是费用还是资产;
第六,决策上,用双门决策加单门决策,来保证决策的有效性;
第七,行动上,不等到万无一失,有70%的把握就全力行动。
塑造者思维模型:判断一件事要不要投入,有一条万能模型:你要看它未来会沉淀为资产,还是变为费用?费用对长期没有增益,而对资产投入长期来看会转化为价值。
塑造者,瑞 * 达里欧《原则》对塑造者的定义是“不但能构想,而且能实现构想的人”,“能构想”指的是会选择,“能够实现构想”指的是会努力。“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这类问题对有自我精进能力的塑造者来说,不存在。爱因斯坦选择了物理,也努力提出了相对论;乔布斯选择了苹果,也努力创造了今天的苹果。
把贝索斯的7条算法试着投射到自己身上,这7条也会分为两类,有一些相似的算法,也有还需要努力的点。
1.不断找到对标者,校准目标:每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遇到比自己优秀的同事或者对手,都会仔细观察甚至模仿,借鉴性吸收融入到自己的特点中,可以是如何开好一次会,可以是如何让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也可以是如何在有工作冲突时增加一个盟友而不是树一个敌人,等等。不狭隘地纠结于自我的准确与否,以谁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更能符合实际业务情况来做判定标准。生活中也是一样,遇到对生活感知力强,幸福指数高的朋友,自己也会刻意观察并吸收。
2. 要求自己永远保持不安全感:每当工作进入到驾轻就熟的阶段时,就会努力寻求新的突破点,可以是新的项目,也可以是新的技能拓展。
3. 区分资产和费用:自从今年开始接受理财知识之后,开始有意识地区分资产和费用的概念。基本上凡是有利于提升自我成长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是资产投入,对于一时享乐型的消费性支出,更多的就是费用。
4. 不等到万无一失,有70%把握时就全力行动:自己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是最坏的结果能是什么呢?小心求证的严谨固然很重要,但是70%把握往往也能够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5. 双门决策:在重要的节点上,基本上遵循了:听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做自己的决定。
还需要努力的点:
1. 长期主义。这一点应该是从高中延续至今以来重要人生决策点上没有坚持太好的,直到31岁进入教育行业,才有意识的开始减少选择的机会成本,专注于做一件长期可行,在整个势能上有胜算的工作。
2.在冒险创新之前找到活下去的最小支撑力量,没有太理解这一点。
基于贝索斯算法的行动改进:
1.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塑造者思维,尤其是长期主义,对的方向,相信时间复利的力量,时间是差异的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