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妈妈坐在门前,哼着花儿与少年,虽已事隔多年,记得她泪水涟涟。”
这首歌频频刷爆朋友圈,大概你不会没听过。不少听友感慨单曲循环到潸然泪下,而著名摇滚音乐人许巍却因此位居2016年“中国愚人榜”10大愚人之首。
“鸡汤味太浓了,歌词过于不食人间烟火。”
“很可能误导年轻人盲目追求理想,从而忽视生活本身就是五味俱全的,好好工作比穷游世界更加实在。”
我竟无法忽略这一场网络上司空见怪的质疑与捧杀。
鸡汤有什么不好?
昨天,一个作者交流群里,大家展开了一场对鸡汤的讨论。
A说:鸡汤多是些偷换概念的文字游戏,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除了暂时的煽动性,伪逻辑,有什么意义?
B说:那是假鸡汤,真鸡汤都是用心分享。
C附议:嗯,这是鸡汤与鸡精溶液的区别。
D:现在标签都贴乱了,很多人持有这种看法,凡是自己不喜欢读的都是鸡汤。只有充满偏见的,负能量的东西,大家才认为不是鸡汤,是纯干货,是诚意写作,所以现在好些能写鸡汤的作者,也都开始美其名曰“我写的不是鸡汤”。
E:好的作者只讲故事,结论让读者总结,好的读者,思考不会被左右。
……
后来,从林清玄谈到张晓风,从庄子谈到周国平,细究下来,原来我们从小喝到大的鸡汤车载斗量。
2.
不知何时反鸡汤现象开始盛行。若一主妇突然跟丈夫严肃认真的阐述某一道理,丈夫就百般震惊望过去:“你最近是不是读什么心灵鸡汤了?” 不少作者对鸡汤嗤之以鼻——那不过是一场低级的洗脑。但凡是励志文章,定会被贴上鸡汤标签,甚至有读者曾跟我留言——鸡汤有毒。
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但我见过更多的留言则是——明知是鸡汤,但我干了这一碗。
其实之前我对鸡汤是无意识的,我很反感将事物一概而论。记得小时候,接触的第一本励志读物应该是《智慧背囊》,之后是《哈佛家训》,年岁渐长之后,我鲜少读类似题材的书籍,但我从未对它们生出丝毫厌恶与轻视,相反的,直到现在,《菜根谭》依然是我的枕边书。
很多人见鸡汤如临大敌,无非是说鸡汤是一个臆想出来阳光普照的理想国,它给你加油打气,使你自信膨胀,它从未告诉你人间荒寒,举步维艰,它从未与你展示过生活的真相。
又要讲那句讲烂了的话——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是你在看破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是我的生活态度,也是我开始写鸡汤之后一直跟读者分享的事情。
说一件小事。昨天我一人在宿舍,一个素未谋面的大一师妹过来推销资料,许是她年纪轻,对未来有太多未知的期冀与迷惑,于是将推销的事情抛之云外,竟开始与我畅谈,坐将下来。
她是个心中有一万种可能的小文青。
她问询我写简历的事情,我便把自己的简历给她看,之后,她看到了我很久之前发表的文章,那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商会专访。问及我的经历,我也毫无保留。
几个小时畅谈下来,师妹得出一个结论:师姐,我觉得你这一路真是顺风顺水啊!
一面之缘,大概,我又成了一碗有血有肉活生生的鸡汤。
送了一本书给师妹,无话。
意料之外,晚间又一位同校读者C姑娘造访,无巧不成书,她竟与白天来访的师妹相识。然而C姑娘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判断,她说,读了你的文章,知道你寸步艰难,也知道你向上的力量。
无话,心却被触动。
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