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律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在孩子小时候,他做一件事会受外在因素驱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受内在动机的影响。
比如,孩子小时候,家长答应他,只要他写半个小时的字,就给他买一个乐高,孩子可能会因为想要乐高,而去写字。或者家长说,“今天不写字,就要挨打。”孩子可能会害怕挨打,而听家长的。但孩子越大,这种“威逼利诱”越来越起不到作用了。
长大了,他自愿练字,或许是出于喜欢,或许是想把字写好。不管怎样,都是出于内在需要。
从外在到内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把孩子的习惯培养好了,让孩子从习惯中获得了正向反馈,这些反馈转化成内在动力,就形成了内驱力,孩子就会自觉主动地做某事,也就有了自律。
2.建立孩子的胜任感,这是自律的关键
如果孩子觉得“我能行”“我可以”,对自己做某件事充满了自信,有决定做或不做的自由,孩子就能生出自律感。
所以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体验胜任感。如果家长事事包办代替,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害怕去尝试,当然也就培养不出自律。
3.建立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的责任感
有些家长特别喜欢催促孩子,家里每天都充斥着“快起床”“快去做作业”“快点吃饭”......这些都是自律的“杀手”。你一催,孩子的责任感就没有了,而且越催促,孩子越磨蹭。因为他每次做事,都要等着你下命定。早早做完,他也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还不如“磨洋工”。
要想孩子不磨蹭,家长就要管住自己的嘴,不催促、不唠叨、不指责孩子。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比如,书桌上不放玩具和零食,不要太多的笔,不要太花哨的文具等。让孩子体会到“快”所带来的好处,比如,多出来的时间让他自己支配。
4.父母的爱与支持,是孩子自律的起点
一个孩子最大的底气,是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一个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更有勇气去面对挑战和挫折,也能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的能量,全部用在自我成长,而不会消耗在对抗上。
引导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支持,鼓励和信任,相信孩子能行,孩子就真的能行。慢点也没关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5.做父母,是有期限的
在孩子青春期之前,是父母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有些家长成天忙于自己的事业,而疏于陪伴和引导孩子,如果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等孩子长大了,想要纠正就很难了。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孩子成年后的行为和幸福,与童年的经历有关。正如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言: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家长要珍惜这短暂的十年有效期,好好陪伴孩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