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巴林的生活节奏固定下来之后,某日午后,在洗碗的时候,我的脑中突然传来一个旋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这个旋律挥之不去,当下心情轻松愉悦。就在这样的旋律背景中,就在这样的心情愉悦中,洗完了碗。
记忆中,没有认真听过这首歌,本来听歌就不多,最近几年,忙忙碌碌,更是没有坐下来好好听过音乐。上网查,是卓依婷的乡间小路,儿时的流行乐曲,小时候肯定听过。疑惑的是,为何是在现在这种生活状态中浮现出来?只要宝宝们一睡着,安静下来,独处时,满脑子都是这个旋律。
难道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最接近儿时?只要谈起儿时,基本都用“无忧无虑”来描述。我现在无忧无虑吗?现在的我,每天干着以前自己最最看不上的活儿:洗衣做饭带孩子。每天累趴,时常被孩子们气爆。安静下来以后却是乐不思蜀的状态,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想起以前参加一个培训,老师说,现在有很多人一生的路径会偏离内心真正的路径很远。当时不理解,现在想想太正常了。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内心的路径是什么呢?我们不都是被外界推着匆匆赶路吗?到了点就上学,到了点就工作,到了点就结婚,到了点就生孩子,攒够了钱就买房买车。每个人都差不多,或早或晚,就跟程序复制一样。只是干这些事情的时候,又有多少人问过为什么要干这些事呢?至少我没有,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这又让我想起了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老人谈起的真我问题。人生路径偏离内心路径,那是与真我失去联结的结果吧?书中提到真我是被团团包围起来的,很难触碰到。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我们的本质就是爱、喜悦、和平。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但是展现真我特质的境界,身为现代人又有多少人能达到呢?
我想,一个人的原始状态,即他是个婴儿的时候,真我是完全展现出来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他还没有被自己的思想、情绪、身体所限制。随着他不断长大,学习生存环境中的各种,渐渐真我开始与外界不一致,为了得到自我感,得到外界的各种认可,真我被屏蔽。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快乐渐渐变少,常常觉得孤独,于是寻寻觅觅找快乐。有人认为是外在的物质条件不够好导致的,所以努力赚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车,以为这样会快乐,结果发现还是不快乐。有人认为是自己的朋友太少了,于是努力加入各种团体,寻求志同道合,以为这样会快乐,能赶走孤独,曲终人散之后,孤独还在那里。没有想到的是,碌碌一生,寻寻觅觅,要寻找的只是儿时的心理状态。如果真我(爱、喜悦、和平)只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话,那么,唯有探索自己,才可能找到答案。
好复杂的问题啊,想不明白,不想了。
在巴林安静的午后,把音乐放出来给宝宝们听。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喔喔喔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大宝说,妈妈,我想去乡间小路。我说,妈妈不确定巴林有没有乡间小路。大宝又问,那哪里有乡间小路呢?我说外婆家有,妈妈小时候长大的地方有很多乡间小路,现在还有。大宝说,妈妈,我想去外婆家,我想去乡间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