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向东的管理学课》罗友学院打卡第32天

图片发自简书App

《宁向东的管理学课》罗友学院打卡第32天。

该如何做出一份有价值的企业计划呢?

六步计划法。这只是一个基本的例子,复杂企业里的计划涉及到方方面面,绝不局限在这样几个环节上。

第一步,需要确立一组明确的目标。

有一种说法是,在确定这些目标数字的时候,能不能找到根据,是相对次要的事情,“快速确定”并且“斩钉截铁地提出”目标,倒是最重要的,因为提出目标,反映了领导者的决心。不过,决断力里面还包含着一种补救力。所以,老大在制定目标时,拍脑袋拍得如果非常狠,那么,以后就一定要有及时调整的准备和办法。

2009年,中国有两家非常有名的千亿级企业,都提出要通过三年的时间翻一番,从千亿级的企业,发展到两千亿的规模。这个目标有根据、有道理吗?坦率地说,没有什么道理,就是生拍脑袋。其中一家在计划期里风平浪静,如愿实现了;而另外一家,则拖了两年才实现了目标。我仔细复盘过后一家企业,它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在第二年不能如愿达到目标的时候,果断作了更深层次的调整。所以,有一个逻辑值得你注意,组织决定效率,效率决定数字。当一个组织在数字上没有达到预想目标的时候,反思出数字背后组织上的深层原因,是一个关键动作。

第二步,就是根据目标数字,先建立业务计划。我给你一个最简单的四象限图。这个四象限图中,一个维度是客户,分为原有客户和新客户;一个维度是业务,分为原有业务和新业务。这个四象限图,可以帮助你在制定业务计划的时候,把事情想得更细致、更清楚。

比如,原有客户的原有业务,可以成长多少,可以带来多少利润?再比如,为了完成“拍脑袋”的那个目标,是不是还要针对新客户,开发新业务?那么,这个新业务在多久可以产生收入,利润贡献会是多少?还有,是不是可以在原有客户中,投入新的业务?总之,四个象限里面,涉及到不同的业务与客户的组合,打法是完全不同的,可行性也是完全不同的。不过,虽然打法不同,但是因为要完成未来的总目标,就会逼着我们反推今天要如何行动,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

第三步,就是要根据业务计划,来考虑“利润计划”。因为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费用。所以,你在做“利润计划”的时候,其实,“成本费用计划”也就随之完成了,“成本费用计划”是利润计划的一个副产品。

比如说,你给自己规定一个毛利水平,按照这样的毛利水平,在业务增长的情况下,你需要想办法把成本费用压缩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过,你要知道,有些费用是无法压下来的,因为你的业务在成长,有些花费是不可避免要增加的。但是,另外一些费用可能会随着经营规模增大而降低,这就是规模的经济性,是你要充分利用的。

成本费用计划,是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计划,很多企业现在都讲求成本节约,但一些企业都是在现有的成本费用数字上加百分比生砍,他们不能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去做文章,不能动态性地处理收入和成本费用之间的关系,所以,成本费用的计划不能做得更科学、更合理。说到底,这是利润计划和业务计划没有做好。

第四步,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在利润计划已经有了大致眉目之后,需要做“投资计划”。利润计划,是一个赚钱的计划;而投资计划是一个花钱的计划。这里面就有一个辨证关系。是先赚到了钱,再花钱;还是先把钱花了,最后再赚到钱。做过企业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问题,处理不好,企业就会亏损,甚至现金流会断。所以,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利润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当你盘算清楚了可以赚多少钱的时候,其实你就知道该花多少钱了。而且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能够处理好花钱和赚钱的平衡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当你遇到今年大概率地可以赚到500万块钱的时候,你是不是一定要等到500万块钱都到账上了,再去投资呢?如果你秉持这样一个观念,我坦率地说,你也基本赚不到什么钱。因为你很可能因为投资不够,而失去了一次赚钱的机会。这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利润计划,这非常重要。这个利润计划做得越好,你不仅越容易赚钱,你也越敢去花钱,甚至你也敢去融资。

于是,这就说到了第五个重要的计划“融资计划”。你一定要记得这样一句话:你是为了创造利润而去花钱,而不是有了利润才去花钱。可是,当你没有盈利的可能,你敢去借钱吗?别人敢借给你钱吗?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有自己的本钱,别人才愿意投资你,你有了资本,别人才愿意借债给你。我们在融资的时候,需要给投资者讲清楚的是什么?本质上,就是将来的利润是多少,利润是以怎样的节奏被我们赚到。

当你有了前面这一系列行动之后,你就可以画一个七行的表单,依次是:目标、业务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投资计划、融资计划。最后一行,是关于组织、人员的发展和变革计划,一个具体行动的计划。

比如,根据上面的计划,在市场上面,我们需要对客户做哪些动作,在几月份做,达到什么效果,有怎样的业绩指标来表明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我们该进行怎样的员工发展,招聘什么样的员工,招聘哪些岗位上的新员工,该如何去组织这些员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