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布置基本结束,每天都能发现细节处需要改善的地方。于是,每天都在整理,收纳,更换中行动,思考。慢慢的开始养成了一些习惯,比如,用过的东西顺手归位。清洁也成了随时随地顺手的事。洗完脸,顺手把水管上,台面上的水渍擦干净。做完饭,顺手擦擦油烟机和灶台。吃完零食,顺手把地扫一下。出门时顺手把垃圾带出去。坐阳台上晒太阳时,顺手把花花的枯枝败叶清理一下。。。。。。不用怎么费力气,家里开始变得干净整洁。当然这个过程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慢慢的形成,形成的过程先得用心,用心去体会平时里自己的习惯。
比如,下班回家,习惯换鞋时把包放下,这个包放哪里顺手,哪里就安排一个放包的地方。换鞋时习惯坐下,门口就放置一张换鞋的凳子。看到台面的水渍想擦,那得有毛巾啊,毛巾还得有地方放,要能顺手,如果需要走几步才能拿到毛巾,那不擦也罢。我是很懒的。以前父母一直这样说,说把你的懒筋抽掉就好了。当所有的东西都开始归位时,就会发现,其实自己也不算太懒,以前只不过想做事时,东西找不到,或者离得远了。做事前还得费力气去找,去取,人的精力有限嘛,做了这个,后面的自然就没有力气做了。现在也不在意懒或勤快这些个标签了。坐在屋里心情极好。想泡茶,茶桌上水瓶,杯子,茶叶都是随手可拿。走过去就能开始泡制,觉得站着累了还有凳子坐,看着茶叶在茶杯中舒展,心也舒展,坐下来美美的喝一口。想写字,写字的一套东西就在书架最下面一屋,把它们拿出来,铺开就可以开始了。用完再收拾回去。完成的过程让人很有成就感。
偶尔有朋友来找,打开门,就听到,“哇,你家真干净,真精致”。听过一两次倒不在意,这不就是日常嘛,脸上也笑开了花,心里美着呢,但也明白,不算很干净,很精致的,有好多地方还没有收拾到呢。听得多了,倒有些困惑了,不由想起小时候,家里的习惯,有客人来时,妈妈总会叮嘱我们,把屋子收拾一下,然后全家动员,沙发上,桌子上,显眼的地方放着的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收进柜子里或者找个看不见的地方堆起来。塞的塞,搬的搬,很快把桌子面,地面都收拾出来,不见多余的东西了。然后是做清洁,洗杯子的洗杯子,拖地的拖地,抹桌子的抹桌子,齐心协力,好不热闹。尽力想给来家里的客人留一个干净整洁的印象。可是客人们似乎都很忙,忙着聊天,没有人在意屋子怎么样。大人们说,客人不说而已,人家心里会有思量的。所以有客人来,把屋子收拾干净就成了一个习惯。心里却极盼着别人表扬一声,好干净啊。那个期盼也成了习惯。没有客人时,收起来的东西又拿了出来,摆满屋子。仿佛平日里被各种规矩束缚住 了,回到家里随心所欲,怎么懒怎么来,窝在沙发上刷手机才是放松。甚至需要石头剪子包,决定谁去洗碗拖地。而如今,我这日常生活的屋子倒成了来家的客人频频赞叹的。自己为啥没有了想期盼别人表扬的心思了呢。想起来也许那种努力做到的才会有期盼吧,瞧,我这么努力了,快表扬我啊。日常做到的,就仿佛你会呼吸,有人表扬你说,哇,你真能干,都会呼吸了,这也就不用去期盼了吧。
真有意思,以前的习惯以为是自己想要的,也是适合自己的。现在看来,并不一定是的。屋子干不干净真的是做做清洁就好了的吗?把地拖得很干净了,桌面也擦得很干净了,为什么还得不到一句表扬说你家真干净呢?想了想,也许是物品的归纳吧。各种物品有它自己该呆的地方,用完都归位,不乱扔。比如衣服放在规划好的地方,不再是堆放在沙发上,这样沙发看起来就像摆在展馆的一样,整齐自然就觉得干净了。自此清洁不再是负担,开门迎客,端茶倒水,热情款待,自然就轻松了。客人们觉得环境舒服那是很重要的,所谈的事便很顺利,闲聊也很有气氛。而这环境可以是刻意营造出来的,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而我做到的是日常,便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事情或人本身。由此,有些感叹,看过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潜意识这个词也有一些接触。由着这事,突发奇想,原生家庭造就的一个性格,这个性格会不会不是我们自己呢?哈哈哈,有点意思。
在极简整理的过程,有一种说不上来的舒适感。手上整理的是物品,心里仿佛也有一间屋,那间屋装着的是情绪,同时被整理着。当眼前的物品各归各位时,情绪仿佛也开始在归位。那种感觉很奇妙。随着这些归位的舒适感慢慢积累。似乎有些东西开始在身体里悄悄的变化着。有一种喜悦,随时随地的准备冲薄而出。这种变化很缓慢,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得到觉察到的时候,回头看,才发现原来的自己承载了太多的悲伤。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以前的自己在外遇到委屈,总是心情低落,自责,难过,痛苦,悲愤。。。还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从心底升腾,孤立无援,四顾茫然。此时的自己,最希望的是关起门来,抱抱自己。可回到家,眼中看到的是凌乱的沙发,甚至想不起自己能从家里拿出点啥来安慰自己。顿感悲从中来,泣不可抑,叠加的伤感让人无处可逃。生活在继续,谁管什么情绪不情绪的,奔波劳累中甚至会出现躯体反应,生病。不是胃疼就是头疼,严重了还会发炎,发烧。看医生,输水。现在,回到家,整洁的环境,方便使用的各种物品随时提供支持,让身体习惯性的找到舒适的位置,倒杯温水,加点糖,放几朵玫瑰。再用小勺搅拌着,搅拌着。看水中花朵慢慢盛开,看阳光穿透纱窗,地上,墙上的光影斑驳着,跳跃着。嘴角不由微微上翘。伤痛在悄悄的修复,就算在外忙得波澜壮阔。回家的那一刻,也能瞬间平静。光影,花影在心底积累出的喜悦,会静静的溶化着,沿着血液渗透到全身各处。
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简洁安静之后,生活的变动让我焦虑起来,虽然还记得要极简,却开始不耐烦起来,导火线是网课要求交作业,用某平台拍摄。学会了平台使用,买了拍摄用的东西,又好奇的逛了逛其它的,就逛入了购物的坑,不知从哪天开始,下班回家就蹲守,甚至周末不出门,做家务也眼不错的盯着屏幕,说是便宜了多少多少,却不知不觉间买了一大堆。出去锻炼游玩的时间没了,在阳台看花晒太阳的时间没了,读书写字的时间没了,连看电视电影的时间也没了。着魔一般跟着主讲的走,还几个主讲间反复横跳。虽然还保持着顺手的习惯,注意力却悄悄转移到争抢上,心随着播动而起伏,没有播的时间心烦气躁。眼睛干涩,颈肩痛疼,等醒悟过来时才发现,衣柜已经塞不下了,这是怎么了?心想,完了,学的啥极简,全丢了,才夸完自己就打脸。
静下来细细体会,才发现这不是谁的错,生活终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变才是正常的。变化引起的各种情绪也是正常的。不能消化掉的情绪需要各种各样的出口。允许一切的发生。而在打下的极简的基础上,这样的波动会被允许发生,而后会被发现。不会被它左右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整理物品的生活习惯,那么这样的波动就不会被发现。畅销书作家哈维·艾克说:“你管理金钱的习惯,比你拥有的钱财数目更重要。”我把这句话搬过来改了一下:“你管理物品的习惯,比你拥有的物品的数目更重要。” 而这个习惯带来的好处就是发现自我。当我明白自己在发疯一般的追逐直播时,我看到了情绪的起源,看到了这样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开始了自救。
极简的是生活习惯,这种习惯让身体得到舒展,精神得到休憩,心灵可以放飞。极简的过程就是在慢慢的看到自己,看到以前发生的,现在正在发生的,看到习惯甚至是潜意识。虽然可能并没有简化掉多少东西,却仿佛睁开了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了。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明白原来有些情绪是这样产生的啊,原来可以这样安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