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某个电影片段中看到一幕,一个老头在烹饪食色生香的美味,在拥挤的灶台间,熟练运用锅瓢碗盏,来烹饪各色的美食,简直让我要流口水了。
几经查询,我才发现是著名导演李安的作品,我在观看电影中,能够感受到李安导演对中华文化的揣摩到了极致,不仅演员的声调都原版的普通话,没有丁点儿的台湾腔,而且演技都很在线。
影片讲述的是老朱和三个女儿的家庭故事,老朱本身饭店大厨,女儿们都长大后,老朱也退休了,可是大家都成年人了,各自都忙着各自的事业,老朱约定让大家必须在周日晚餐必须一起吃饭。
大家都很忙碌,一起吃饭才有时间交流,影片中所有的矛盾和起伏都是围绕着老朱和女儿们的五次聚餐展开的。
李安导演是华人中最知名的导演了,在他24岁时,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戏剧导演专业学习,两年后取得学位,他应该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应该是了解最多的导演。
而对于电影《饮食男女》,他对于中华文化把控细致入微,而他不走寻常路,不苟同于传统的“大团圆”的结局,最后的结局让我惊掉下巴。
电影最后一部分,老朱竟然娶了小自己一辈分的一个女人,并且还带着孩子,这一下地推翻了中华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的旗帜,树立了西方文化中自由、自我,不受亲情纠缠,敢于做自己的思潮。
与老朱矛盾最深的二女儿,也是最想逃离父亲掌控的人,却放弃前往外国的机会,留在老宅;表面最眷恋家庭的大女儿,却执意离开老朱;而最为乖巧的小女儿,还在读大学,却与男友未婚先孕。
整部看似正常,故事结尾却有些荒谬。
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冲突和融合,在李安的电影中能够找到答案,李安本人看似温润秀气,却在和善的眉目下,有些自己尖锐的主张。
比如李安在2005年拍摄的电影《断背山》讲述的同性恋;在2007年拍摄的《色戒》里的男女的大尺度情节;在2012年拍摄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面充斥着人文主义的哲学思辨。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
饮食男女,指的是人的本性,其饮食指食欲,而男女指性欲。
电影中对于饮食的描写,通过老朱做饭的细致过程记录,到食色生香的大鱼大肉,铺满整张桌子我们就可以看到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大家在一起吃饭,围在一张桌子上才家庭的最高礼仪,是父母和成年子女的议事厅。
中国人特别是在子女成年后,家庭的中心不再是以父亲为首的威权制了,子女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了,而原本不平等的家庭关系开始垮塌。
父母和子女对事物的认知开始产生矛盾,通过谈话不能很好的沟通,一言不合子女就走开了,而只有在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才能有机会交流。
所以就如同电影《饮食男女》一样,只有一起吃饭,大家才能聚到一起,几乎所有的喜乐和痛苦都是从饭桌上的谈话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