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分享质量管理及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经验。关于“质量管理之行”(请点击链接)
体系篇 第9部分
应用普遍原理实践中国化的理想体系/系统
目录
一、普遍原理和关键的少数
二、理想状态
三、中国化(话)管理
四、体系/系统的形和意---六合和三劲
五、恰到好处的JIT
六、什么是最大的浪费
七、流程的投入和产出Vs系统的投入和产出
流程的浪费Vs系统的浪费
八、通过“举一反三”明白“普遍原理”
九、什么是战略?
十、如何赢得胜利?
十一、为了达成理想状态的系统/体系
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体系篇 第9部分 应用普遍原理实践中国化的理想体系/系统
一、普遍原理和关键的少数
很多系统/流程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各种工具和方法,其实都是在关注:价值(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浪费、时间周期、批量大小/库存、空间和距离、问题和自働化等。大家在工作、读书、学习、培训时,可以留意和思考一下。如果注意到或关注到了这些“关键点”,会对学习和提升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有的放矢”,纲举目张,抓住关键的少数。
当然,也可以从有效性和效率(投入和产出的比较)角度,或者是质量和数量角度进行分类。比如时间、库存、空间、距离等,都可以用数量去衡量,都要追求“多快好省”和“恰到好处”。价值或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问题和问题解决等,都和“有效性”和“质量”有关。做不到位或不满足要求会产生浪费或不合格/报废,做太好了或“质量”过剩也不一定能多卖钱,也可能不划算。
好?什么是好?好到什么程度?千般好,万般好,好在哪里?华为好吗?丰田好吗?能一言以蔽之吗?如果用几十万字或几百几千万字,用几本或几十几百本书也说不清楚,说不明白,那这样的方法和经验如何学习?一定有更简单的理解,有更简单的表达,因为大道至简,何况经营管理之术(相对而言)?
从各个工具方法中,识别其普遍的原理,抓住少数的关键,认识或领悟到一点或一片,万法归一,方识其本来真相!以不变应万变!掌握普遍原理和方法论后可以根据内外部环境和需求而调整和变化!
二、理想状态
定义和追求“理想状态”,才能不断地超越和进步,才能不被各种束缚所限制或局限!如果没有理想和远大的目标,是否敢想: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理想,是为了突破阻碍,是为了超越“现实”局限!有可能,思想意识的自由是不断提升的前提!如果被各种限制约束了自我,约束了想象,何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由的身心状态才更容易接收到自然的灵感和直觉,就像苹果落地启发了牛顿一样,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给科学研究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黄庭坚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
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
白发篸花不解愁。
什么是理想状态?什么是最佳状态?没有任何浪费,毫无阻碍,没有问题,或者是有问题能及时响应和调整,能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及时到什么程度?能否在没有产生影响前就得到控制?或者是能否预防?
没有任何浪费,没有任何问题,如果再能持续保持和适应,你说理想吗?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什么是没有任何浪费?都有哪些浪费?金钱的浪费,资源的浪费,渠道的浪费,人力和人才的浪费,机会和机遇的浪费,时间的浪费,空间的浪费,力气的浪费,士气的浪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智慧的浪费,思维和思想的浪费,方法的浪费,活动的浪费,质量过剩的浪费,质量不足的浪费,不合格的浪费,管理的浪费……
拓展阅读相关文章:
认识丰田生产方式的本质2(请点击链接)
不产生价值,未产生应有的和预期的价值,以及造成了损失等,都是浪费!可以从各个角度或维度去识别和定义浪费,去消除和减少浪费!还可以未雨绸缪去预防浪费!比如未建设品牌,未充分利用品牌;错过了机会和机遇;把该做好的事情没做好,如不合格的浪费;如多此一举,画蛇添足,锦上添花(过剩),过犹不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足,白准备了,白折腾了)……
有时是:多了不行,少了不行,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大了不行,小了还不行……只有恰到好处,适合才行!知行合一才行!
谁的理想更“理想”,谁就能更胜一筹!如果仅仅是跟在别人后面,你的理想可能就没有别人的理想更“理想”。不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去打开束缚,去定义理想和实现理想。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不管是翻译原因,还是理解的问题,亦或者是习惯和思维的差异,如果一些方法和概念都不能准确地理解和应用,甚至也说不清道不明,含含糊糊,似懂非懂,那么这样的理论如何更好地指导实践?如何更好地指导中国企业的实践?事实证明,只有马列主义中国化,只有山沟里的马列主义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实践!企业的经营管理理论和经验何尝不是如此?
你是容易理解moon和sun?还是容易理解太阳和月亮?或日和月?太阳和月亮有什么涵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什么不同的涵义?如果让外国人去理解汉语的“太阳和月亮”或“日和月”,他们能理解到什么程度?他们会想到什么?看看这些下面词语,是不是有点感想。
日月星辰,天日昭昭,闭月羞花,花容月貌,风花雪月,花前月下,花好月圆,近水楼台先得月,嫦娥奔月,清风明月,披星戴月,长年累月,日积月累,烘云托月,海底捞月,日月如梭,日新月异,日月同辉,骄阳似火,重见天日,青天白日,光天化日,日升月恒,如日中天,日理万机,拨云见日……
《诗经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宋·王谠《唐语林·文学》:“李氏绝笔之本,悬若日月焉,方之五臣,犹虎狗、凤鸡耳!”
《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
《尚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三国魏·缪袭《魏鼓吹曲》:“日月为重光。”
《南史·谢惠传》:“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关于和涉及术语和概念的,推荐拓展阅读相关文章:
从系统/体系角度说职能、职责任务的作用、联系和区别(请点击链接)
三、中国化(话)管理
当投入都转化为了有价值的产出,当产出价值大于投入成本,当输入通过输出发生了“质”和“量”的改变……
当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体系和流程需要更加“完美”和“理想”时,如何描述这种“理想状态”?怎样才能容易理解这种“理想状态”?
越是看似复杂的事物,越是照搬描述和斤斤计较,越是很难描述或不能描述。有时,越是复杂的事物,越是难以“写实”,反而“写意”更有表达效果。有时千言万语,还不如一句经典名言。如果站在旁观的角度,如果站在更高的层次,如果触类旁通,如果受到其他的启发,没准就明白了!就像“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所以,有时复杂的事物或道理,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去描述或表达,才更容易理解和明白;有时,有的简单的事物或道理,相反要用更详细更复杂的方式去描述,因为已经够简单了,再不详细解释,可能不容易理解。这就是化繁为简,以简驭繁。化不易为易,化易为不易。既可以三生万物,也可以万物归一,万法归一。
中国有非常多的修辞手段可以帮助表达,帮忙理解,比如:对比,类比,比喻,夸张,排比,反复等等。比喻,还有明喻,暗喻,借喻等。暗喻还可分为:修饰式暗喻,注释式暗喻等。这么多的修辞方法还表达不了你的想法和观点?有兴趣的可以“百度百科”一下“修辞手法。”
试想一下,如果各部门各职能没有分歧,配合特别好,大家都非常主动积极,团队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的状态是不是还算理想?如果策划没有问题,分工也合理,职责也清晰,大家也都互相积极配合,这样的体系流程怎么样?价值观一致,理念一致,目标一致,利益一致,这样的团队怎么样?形容两个人关系好,会说“好的和一个人似的”,如果组织形式和团队配合也“好像一个人”,不分彼此,就可能没有阻碍,没有迟滞,如“行云流水”般开展工作!
先别说工作成果怎么样,也不用谈浪费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你感到难受的是什么?有哪些事情,哪类事情让你难受?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沟通?配合?资源不足?能力不足?
要达到理想状态,需要系统的策划,需要将各个系统要素或影响因素识别和相互关联起来。举重若轻,把普遍的道理弄明白了之后,接下来就要举轻若重,详细策划,认真实施。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经验和素材很多,能不能拍成一部或几部好电影,就靠导演的能力了。你就是那个导演,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怎么在茫茫书海中找到合适的或正确的书籍和资料?怎么将各个要素各个过程相互连贯和联系起来?发挥出组织力和系统力。怎样将各个工具方法融会贯通起来?形成知识和理论的系统,打通专业知识的边界和壁垒。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无挂无碍。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理想状态,天人合一的状态,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由的,自在的,自然的,是一,是不二……
是“一”,因为合力没有浪费,浑然一体,浑然天成般协作、适应、调整、优化、变化……
没有阻力,没有隔阂,互容互通,是利益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再想一想,各种主要的工具方法在解决什么问题?各种管理方法在追求什么状态?体系或系统,以及流程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四、体系/系统的形和意---六合和三劲
为什么传统的拳法能发挥出超出常人的能力或潜力?因为没有力气和力量的浪费,阻碍很小或没有阻碍,能形成合力,形成整力,所以速度快,力量大,穿透力强……也没有意识的浪费,所以反应快,可以后发制人,是在用“自然”反应。
这是身心自由的“理想状态”,“发”(力)可以聚力于一点并攻击于一点,“接”(力或受力)可以化敌力于无形或借力打力……不管是用力还是受力,以及借力和发力,都需要自由和理想状态,松而不懈,没有阻碍,没有迟滞、没有犹豫,没有思考,没有浪费……只有自然而然!
在太极拳中有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用来形容太极拳的境界和精妙。工作也是如此,以诚相待,才能心意相通,才能没有力的阻碍、迟滞和浪费,才能彼此合作无碍!
以下(蓝色字体)内容来源于网络: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形容太极拳修炼的最高境界,身体的感觉极尽灵敏,达到了空虚灵动之际!直接解释就是一根羽毛都不能加于身上。蝇虫不能落,也是同样道理,苍蝇,小虫子都不能落于身上。落不上的原因就是极度的虚灵,那蝇虫的细细的小腿刚一招到他身上就有感知,想落他在他身上就是落不上!没有立足之地,空空如也!!这种感知,在后来的太极拳大家杨露禅身上也有体验,据说鸟在他手掌里,就是飞不起来,这就是“鸟不飞(雀不飞)”的功夫。但是他也还没有练到蝇虫不能落的地步。
工作中的员工身心放松,真诚相待,没有隔阂(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就是松而不懈。工作中的员工分工协作,默契配合,就是发力,创造价值或增值。有阻碍就会影响力的传递,影响价值的创造和传递,就会有迟滞,就会有浪费。如何才能真诚相待?如何才能默契配合?如何才能主动积极?如何才能合作愉快?这就要有工作“方法论”。就像练武术一样,工作也要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去指导工作上的实践。
很多理论方法都说公司变革和流程优化时,都会说到“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变化,所谓思想/观念/意识就是“意”,而行动和行为就是“形”或“行”,先统一思想,才能更好地统一行动。工作中的“形与意”合,也可以说是统一思想和行动。
思考一下,各个要素,各个部门,各个过程,各个职能如何发出合力?如何配合好?如何没有浪费或内耗?如何“多快好省”地创造出满足顾客和相关方需求的价值?
游击战也有类似的道理,比如“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对付敌人”。分兵以发动群众,既是练兵、养兵,也是不直接对抗,是卸力或化力。集中以对付敌人,是用法,是攻,是集中力。
分兵(是)散于无形,没有着力点,敌人打不着,让敌人的强大无用武之地;聚力于一点,形成局部的优势兵力,用局部优势去破敌人全局优势。
形意拳有外三合与内三合,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形合,意合,力合!在工作中也是如此,组织(结构)合,思想合,理念合,目标合,行动合,利益合……
从组织结构角度分的各个部门,从流程角度识别的各个流程或过程,以及各个要素等,如何配合?如何内三合和外三合?
组织结构,流程/过程等是“形”和“行”,文化、思想、理念、意识等是“意”。流程也是力和利的“管道”,通过组织和流程的“形”能发力,因为“流程主战”。公司也有特质和气质,公司或组织也有精神面貌。公司的“气”是内涵,是动力,也是系统力,是组织力,因为“气与力合”。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形意拳有明劲,暗劲,化劲。在工作也可以如此进行大致的类比,形式、行为和行动是“明劲”,是有形的行为、活动或动作。有形的行为以及各种行为活动和配合,需要系统或体系流程的整体协调和指挥。管理好,组织好,就像是内功,就像是无形的暗劲,像“管理”、系统或“体制”发出的“劲”或效果,所以,学一些标杆企业,如果不了解人家的内功或内在,不了解人家的系统,那就只能学点表面的招式或形式,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但不管是组织还是系统,其根本是文化,是思想,是动机,是“精气神”,是企业的气质和精神,好比是“化劲”。比如丰田系统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比如华为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和这么大?那就需要了解“化劲”,了解系统背后的“原动力”。
五、恰到好处的JIT
JIT不仅仅是产品和原材料的JIT,而应是整个系统及其组成部分或组成要素的JIT(恰到好处)。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从系统的角度或层次去学习和实践,可能会容易产生偏差。
拿最典型的案例对JIT进行说明,先说一说权力JIT。比如在有的公司,有权力的没发挥,有任务的没权力,很多内耗或问题是由于权力不均衡,不平衡,不合理导致的。该集中权力的分散了,该分散权力的集中了,该有权的没有权,不该有权的反而有权。即便合理赋权或正当有权都可能会滥用,那么不该有权的或者非正式权力的时候会滥用吗?会被不合理使用吗?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权力有时需要更广义的理解,不仅仅是指职务上的权力。正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权力也是一种影响力,比如影响分配、影响决策、影响分析和判断、影响利益、影响升迁等等。所以在有的组织或有的公司,没有职务权力的人,依然有“权力”。管生产的领导可能也比管质量的领导说话更管用,或者是A部门的员工不听A部门领导的,反而听从B部门领导的。
如此种种,这就是权力不平衡,不均衡,权力没有恰到好处JIT。老板或领导的身边人也可能权力不小,影响力很大。
相比较产品和原材料的JIT的作用和影响,有时权力的JIT需求比产品/原料的JIT需求更大,因为权利或权力的失衡可能会导致组织混乱、管理混乱、思想混乱……
再拿信息举例,如果信息被截留,信息被屏蔽,信息被修改或作假……如何有效地指挥?如何有效地管理?有的领导或老板被信息屏蔽,得不到真实的信息,被弄虚作假糊弄,甚至会导致系统和管理失控……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和及时的信息输入,下游如何开展工作?是不是会影响进度或交期?是不是会因为信息质量而影响产品质量?打通信息流,也是很必要的,因为信息和物质都是支持或支撑流程运行的关键和重要基础。
有时,没有信息输入就无法开展工作;有时,没有有效的信息就无法正确的指挥和管理;有时,因为信息作假,导致经营和管理失控……
同样的逻辑,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管了,管得过分,管得不到位,都可能会影响有效性和效率,影响质量和数量,影响成本和交付……
所以,系统的各个要素都需要JIT,如:信息JIT、物质或资源JIT、信息JIT、能量JIT、权力(权利)JIT、沟通JIT、响应JIT、管理JIT、支持JIT等等……
所以,有此种种JIT,才构成了系统的JIT,才构成了系统或系统的及时响应,动态适应和调整,才能预防,才能自働化……
就像进行产品概念的描述,怎么表达产品概念?产品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功能?如何实现功能?那么,如何描述系统或体系呢?
需要什么就有什么,需要调整什么就调整什么。比如需要更好的方法,那就学习或研究新的方法;如果需要新的技术,那就研发或获取新的技术;如果需要流程优化,那就进行流程优化;如果需要新的管理过程,那就增加新的管理过程;如果需要变革或变化,那就变革和变化……
六、什么是最大的浪费
既然产品管理、项目管理、供应商管理、问题管理、风险管理等一般都进行分级,或者是进行优先度排序,那么浪费是不是也能分级?也能排序?也需要进行优先度管理?
什么是浪费?什么是最大的浪费?先别往下看,自己先想一想,有了自己的答案后再看下文!
什么是最大的浪费?什么浪费最大?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限制条件,不做闭环回答,就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什么是浪费?没有价值就是浪费!这仅仅是从是否增值的角度去说而已,比如造成了损失或不利影响,也可能是浪费。再进一步,如果本来有价值的人和事物,没有发挥出价值,是不是比浪费还浪费?或者是把“价值”直接浪费了,是不是也很“浪费”或更加“浪费”。做没有价值的事是浪费,有价值不去用或用不好也是浪费!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从活动或事,以及业务上说,以是否增值来判断和识别浪费;从人和物的价值属性来说:是否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有时是大材小用(大材小用),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有时是有才不用,没有发挥价值的机会。
为什么要识别最大的浪费?如果是有限的资源,那就要“好钢用到刀刃上”;如果是要解决的战略课题,那就要对更优先的项目或问题进行“攻关”;如果是想降低成本,那就先捡西瓜再捡芝麻;如果是浪费已经制约了发展,那就先减少或消除最大的浪费……
浪费是什么?为什么要定义浪费?
为什么要识别和消除浪费?是为了降低成本!
为什么降低成本?是为了利润,是为了竞争力!
为什么要竞争力?是为了竞争,是为了顾客满意!
为什么要顾客满意?是为了取得回报,是为了赚钱!
为什么要赚钱?是为了生产和发展!
为什么要生存和发展?是为了责任和使命!
……
浪费、成本、价值、利润等,连起来就是“为了产出大于投入”。
系统思维就要系统思考,就要闭环思维,就要动态地循环和上升,就像持续地适应和改进,就是自働化!
七、流程的投入和产出Vs系统的投入和产出
** 流程的浪费Vs系统的浪费**
从流程角度,成本低于价值,产出大于投入,是通过成本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从系统角度,有时,还要价格低于价值,赔钱卖给顾客,但是能通过其他方面和途径,获得整体的战略胜利。比如通过产品组合,形成攻防策略,有的产品赚钱,有的产品赔钱,但是公司整体赚钱,且阻击了对手,烧了敌人的“粮仓”,建起了“护城河”……
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获取了合理的利润,也满足了公司的经营和发展需求。不但能获得当前的优势,也能建立和确保未来的发展优势。优势可能是人无我有,也能是人有我优。
有的是赔钱卖给顾客,是为了全局的胜利;有的是多花钱也要用自己的核心零部件,也是为了全局的胜利。比如华为为了防止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放着“便宜”的芯片不用,多花钱也要研发自己的芯片。这样的浪费算是“浪费”吗?所以,局部优化,有时不一定对全局有利!不考虑全局效益的局部省钱,可能会造成系统更大的浪费。
八、通过“举一反三”明白“普遍原理”
从“什么是最大的浪费”这个话题进行拓展,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什么是最大的风险?什么是最大的价值?什么是最大的机会?什么是最大的问题?……能以理明事,也能以事明理,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于实践。什么是最大的浪费?那就从这个问题,去明理,“明”普遍性的道理!
什么是最大的浪费?什么是最大的损失?什么是胜利?什么是失败?什么是主要矛盾?未达成目的目标,未取得胜利,未达成战略效果,是不是最大的损失?
什么是影响战略和目的的主要因素或主要矛盾?不同目的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不同阶段也有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价值如何去衡量?浪费如何去衡量?是时间浪费大?还是空间浪费大?亦或是资源浪费大?
拿军事或战争来说,有的战略是用空间换时间,再用时间赢胜利。当然,也能用时间换空间,或者是用时间和空间去赢得战略上的优势。有的是用资源优势取得胜利,有的是用人员优势取得胜利,有的是用整体的组织能力和系统能力以及高明的战略战术去取得胜利,有的是用气势或士气赢得胜利,有的是用勇气赢得胜利有的是用谋略赢得胜利,有的是用武器赢得胜利,有时是利用时机去赢得胜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总是有某种主要因素影响着矛盾的结果。不同目的,不同条件,不同阶段等,有不同的主要矛盾。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机会重要吗?战略或机遇窗口期重要吗?资源重要吗?管理重要吗?体系重要吗?体制和机制重要吗?品牌重要吗?技术重要吗?产品重要吗?天时重要吗?地利重要吗?人和重要吗?
如果技术优势没利用好,如果人才没利用好,如果品牌没利用好,有损失吗?有多大损失?有多大浪费?
比如在公司的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管理复杂度不高,管理的需求也不高,甚至是人治为主,也说不上什么正规的体系或机制,也就是说对于某个阶段的公司来说,管理可能不是制约因素,机制也不是制约因素,而市场和研发才是关键。先挣钱,有了钱之后才有花钱和分钱的可能。有的公司或团队在前期阶段很“团结”,忙着挣钱,有钱之后,因为制度和机制问题,因为分配和分钱原因,又可能变得不团结,甚至因为内耗和管理影响了发展。
什么是影响因素?影响有多大?是全局的影响?还是局部的影响?是战略的影响?还是战术的影响?人才是指全部的人才,还是指某一个人才?或是在指某一类人才?制约要素是什么?竞争要素是什么?
关键的和重要的,才更有影响。对战略、对结果、对目的的影响越大,潜在的风险和损失也越大。比如有时错失了机会和机遇,再有本事再有资源也不行。如果有机会,没准备没资源也不行。
主要矛盾是什么?知道了主要矛盾就能抓住重点和关键,就能预防战略失误。战略不失误,战略不失败,就预防了“最大”的损失或浪费。但是,解决了主要矛盾,还会有新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最大的浪费是相对的!还是那句话,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主要矛盾。
九、什么是战略?
毛主席说,军事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政治就是“把(我们)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
什么是战略?
战略就是为了(赢得)胜利(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战略就是为了达成目的和目标!
战略就是“对快好省”地达成目的!
战略就是为了“百战不殆”!
战略就是可持续发展!
……
战略是什么?战略是为了什么?如何达成战略目的?实现战略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
什么是失败?什么是胜利?是为了某一阶段的胜利?还是最终的胜利?是局部的胜利还是全局的胜利?是当前的胜利还是未来的胜利?
当前的失败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取得了未来的胜利!吴王夫差先是胜利,但是未听伍子胥的忠告,放了越王勾践,结果勾践发愤图强,又打败了吴王。
什么是胜利?什么是失败?胜利和失败是对立统一的,是互相转化的,是矛盾着并发展着和变化着的……
有时,哪怕是一时失败,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保存自己是东山再起的条件,有时即便打散了队伍,丢失了装备和武器,也还能一次次地再拉起队伍。这样的败,败的是资源,胜的是信念,胜的是“不认输”的勇气和志气……
有时,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要“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样的败是虽败犹荣,败的是结果,胜的是“名垂青史”或“青史留名”,胜的是在文化和历史中树立了榜样,激励了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有了勇气……
有时,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有时,亮剑精神不是一时之勇,反而能让敌人畏惧,让敌人不敢再明目张胆和得寸进尺,能让敌人收敛,进而赢取“缓和”和“发展”的机会。
有时,局部的或一部分损失或失败,是为了迟滞敌人,是为了迷惑敌人,是为了影响和搅乱敌人的战略和部署……达到目的了吗?达到目标了吗?胜利了吗?是一时还是万世?是一域还是全局?
战略是为了什么?是什么的战略?目的是什么?如何达成目的?这就是“过程方法”的基本思路。
如何达成战略?影响战略的因素是什么?看看孙子兵法,都在写什么?和什么有关就写什么!什么影响胜利,就分析和策划什么!什么影响战略以及战略的达成,就分析和策划什么!什么影响目的?影响目的的因素是什么?什么影响质量?如何做好质量?影响质量的因素是什么?这就是质量管理的基本逻辑!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十、如何赢得胜利?
要想知道如何赢得胜利,就要先知道影响胜利的因素是什么?就要知道竞争要素是什么!
竞争要素是分析竞争和胜利的基础,如何运用和发挥竞争要素,就是战略战术或方法。
从孙子兵法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企业竞争来说,就是在确保生产和发展的前提下,超越竞争对手或友商,赢得顾客满意和信赖。如果只盯着顾客,不考虑竞争对手,即便自认为做得很好,自认为能满足顾客甚至超越顾客期望,但是如果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甚至出现替代产品,那也无法赢得胜利!所以体系的输入是顾客和相关方,相关方包括老板,股东,供应商和竞争对手。除了已有的竞争对手,还有潜在的竞争对手,还可能有跨界的竞争对手!
如何达成战略?先分析和确定达成战略目的所需的竞争要素。手中有什么牌?如何“斗地主”?手中有什么资源?如何赢得胜利?
竞争要素中,有的是优势,有的是是劣势。有的是局部优势,有的是局部劣势。如何攻防?如何进退?如何转化或转换敌我的优劣势?如何以弱胜强?推荐学习毛主席选集,重点读一读《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学习如何进行战略分析,如何优劣转换,如何取得胜利。
天时,地利,人和!你能掌握的优势是什么?你的劣势是什么?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如何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如何胜利?就是如何解决矛盾?推荐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
各种概念是为了一时“方便”,各种概念又相互联系,有时不容易分清,有时也分不清。概念有其局限性,因为除了概念本身的定义和解释外,还和人的认知有关。各种概念或“名称”之间互相联系,又有交集、重叠、冲突等,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战略是人和事,是方法,是解决矛盾……这些人和事,以及方法都属于地球,都属于世界,都属于宇宙……
概念和名称是为了“方便”,如果概念本身有了束缚和阻碍,那就只用不解,比如有的事情或概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就意会即可。因为语言和文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有各种表达方式和文学体裁,但依然不能描述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
十一、为了达成理想状态的系统/体系
系统是为了“多快好省”地输出“成果”。与其解释什么是系统,还不如多认识和理解一下系统的特点,尤其是为了达到目的,需要系统具备什么特点。
系统内部可以复杂,但是系统的“操作”和“使用”要“简单”。比如一个公司几万人甚至更多,规模较大,活动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因为有系统化的运行“规则”,各个职能各个部门,以及各个要素都有序地、稳定地运行,就像是“有为”的管理整合成的“无为”的治理。
可以找到一种力量,找到一种规律,找到一条主线和逻辑,找到一种方法……让系统更加“简单”!认识、理解、策划和应用系统也更加简单!
体系或系统是为了“多快好省”地输出满足顾客需求/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为了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目标,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策划和总结出了各种方法和概念。比较常见的和影响力较广的是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
那么这些工具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其实他们都是基于一个目的的方法,也是为了一个目标的方法。什么目的?那就是:达到理想的状态。理想或达到理想状态是不是目的呢?
比如“丰田生产方式”是从浪费的角度说,“精益思想”是从价值的角度说,其实都是在说:资源的投入和产品的产出,或者是如何“多快好省”地创造出价值。因为过程方法也好,系统也好,其基本模型都是“输入和输出”或“投入和产出”。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什么是理想的状态?用丰田生产方式的话来片面地和孤立地表达就是:自働化和JIT。用通俗点的话说“理想状态”就是:没有任何浪费,没有任何问题。所以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彻底杜绝一切浪费”。如果理解了自働化和JIT这两大支柱的内涵,就能知道“彻底杜绝一切浪费”和两大支柱(自働化和JIT)的关系。因为通过“自働化”和JIT就能达到“彻底杜绝浪费”和“没有任何问题”的理想状态。
为了更好的理解“理想状态”和“浪费”的概念,举几个工作之外的例子来补充说明一下。汽车发动机或其他发动机的效率有多大?比如发动机的目的是做功,能源和燃料有多少能被转化为做功的动能?理想状态是能源都转化为汽车所需的动能或能量。是不是太理想了?能达成吗?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的理想比别人的理想更理想,那你就会更努力,以达到比别人的理想的结果。如果什么都是抄袭,都是照搬照抄,都不敢去想,也不敢有理想和梦想,那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推荐相关文章阅读,请点击下面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