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能力是一个人底层的能力;
拥有产品能力,能让你有一种踩在地上的自信和踏实感;
因为没有认知框架,每天面对各种正面、负面的信息,任其冲击情绪,却不知道如何处置。这些信息是否重要,到底应该如何识别。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先建立信息的秩序,再建立自己内心的秩序。在一片纷杂里,你会知道自己该放弃哪些点,抓住哪个点,慢慢建立起掌控。
怎么看到用户,倾听用户,判断用户,怎么能够与用户建立连接,并且在用户的交互反馈中去迭代和优化。
1、怎么去观察和迭代;2、如何建立一种系统的能力,以此去向用户交付一种确定性;3、如何建立交互能力,接着在不断的连接与迭代中,深化你和用户的关系。
1、发现痛点,找到破局点的敏锐之眼;2、一双手,动手优化,着手改变的行动之手;3、一颗心,洞察人性的同理心,懂得自己与用户,懂得产品上每个细节给到人的满足感,确认感和依赖感。
学习指南
分析方法:从心理出发,洞悉人性(因为我们是要服务于人的);
内部视角,一手真实商业案例(站在产品研发人的行列当中,解读产品研发所需的能力)
一线产品经验,工作思维精髓。
如何有框架的去观察一个人,进行是否适的判断,是更关键的。如果一个人没有通过训练,那么他看问题肯定是混杂的,混沌的。你的感觉肯定会被你最有感觉的那个点牵制,所以就会有强烈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并且还会有大面积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遮蔽。如同一个人找对象,由于缺乏经验,刚开始肯定仅仅只会被外貌和一个人的所拥有的财富吸引。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两个人交往最重要的是价值观,以及习惯的相处模式。所以当一个app推出之后,内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哪里做的好,哪些方面还存在瑕疵。
站在一个女孩子的角度来判断:
1、感知层:长相,谈吐,穿着,身材;
2、角色框架:一个军人,设计师,银行职员等都能明显的看到其角色的痕迹。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训化。
平时我们的相处模式基本就在这个浅层,其实也没有办法达到彼此的深入了解和深层关系。
3、一个人资源结构
可能包括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都是不一样);资源结构会推动每个人,去往不同的方向。
4、能力圈
5、是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我如今的存在感,焦虑。因为我的存在感还没有被满足,我想成为较优秀当中的一个,我想成为一个衣食无忧的人,我想成为一个自己到底是从哪来,又该去往何处的人。因为这些没有被满足,所以在焦虑,在不断的学习)女生要的是在一段关系当中的存在感,一种足够清晰,确认的存在感。而很多男生不会满足于一段感情当中,他会在自己的事业,行业甚至在社会当中的影响力。
所以一个人最内核是存在感,外层是能力圈。内核存在感驱动着男生,女生思前想后、废寝忘食,找人找事找钱,去满足自己,去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动物在奔波和厮打中强健自己的肌肉,一个人是在不断强制的存在感,左冲右突里扩充自己的能力圈。所以说,一个女生结婚了,会满足于一段婚姻当中,就不再打扮了,一个男生如果满足了,也就不在奋斗了是一样的。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愉悦与不爽
情绪就像是一个人的操作系统,而后天学习的各种技能就是安装在系统上的app,各种技能和所谓的理性都是把自己往回拉。很多人根本就无法分层次说出自己的体验,能表现的就是用户情绪。
满足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可以衡量很多东西的刻度(一个东西好不好,和一个人的关系好不好,你对自己的认识等)
满足和愉悦的关系。被满足了就会感觉很愉悦,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叫“爽”。
拉动你玩游戏的,就是微小的愉悦感,和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爽感,加在一起,这种确定性的满足就会成瘾。你看
用满足来评判两个人的关系,双方是否懂各自的满足与不爽。对方需要的是什么,对方对哪些方面会感觉很不爽。如果你懂了,那么就试着让对方持续的满足,而且还时不时的爽一下,一个季度,半年或什么创造一个小惊喜。
其实也可以用满足,爽,愉悦来认识自己:这就是上帝给初始化的操作系统的密码,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优秀的人才会有的几个特性:敏感,不能忍,有动手优化的能力(主要看在某个地方)。
你吸收谁的营养,你就变成谁(?);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因为不被满足,就会很不爽);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一个产品满足你什么了吗?你和别人的关系是否被满足,你的天分是什么(演讲和认知层面),那么我的命运会一直在这方面去挣扎和突破。
“爽”的前提条件是,需求被长期的压抑。
人欲即天理
在很多时候,在意识还没有启动之前,人已经基于潜意识建立了判断,并作出了行动准备。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即使如此:在你还没有开口说话的那一刹那,人家基本已经对你形成了全部的判断,之后相处的时间,仅仅只是为自己的评判找一些依据而已。
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安全的感觉,觉得熟悉,所以不会出发防御的意识。
一个产品就是要做到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
让产品自然生长,不要去碰用户,不要去打扰他们,让他们自然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
不要去听别人怎么讲,因为一个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的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所以看一个人怎么做的才是最为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