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他脱去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好使人不能辨识他的士大夫的身份。他还庆幸自己渐不被人识。
耕作之暇,喝点小酒,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蹶然而起,起而歌曰: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饯余归。
世上唯有东坡居士才会如此悠然自得。
好像所有的困难在他面前都算不了什么,被贬,开始有点沮丧,但随欲而安,有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旷达。
他很忙,忙于做东坡肉,忙着游山玩水,忙着写诗作画,忙着为老百姓办实事。忙,但很充实。
《临江仙》写成之后,谣传是首告别诗,说东坡已到江边,顺流而下逃走了。这可吓坏了太守,因他有责监视东坡,如果真有此事,免不了要掉乌沙帽。
他立刻去找东坡,来到东坡的住处,却发现他卧床末起 ,鼾声如雷,仍在酣睡。
又传苏轼已死,是与王巩同一天去世,二人一同玉楼赴召,同返天庭。皇帝知道后,吃午饭无胃口,说:难得再有此等人才!离桌而去。
这事传到了苏轼好朋友范镇的耳朵里,哭得很伤心。一打听才知传闻失实,苏轼回信:平生所得毁誉,殆皆此类也。
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我们的好朋友,是位散文家,也是新派画家,伟大的书法家;在政治上坚持己见,可以在月下漫步吟诗。
我们既没有苏轼的成就,也没有苏轼的渊博知识,谈不上什么乐天知命,也就没有所谓的豁达、逍遥自在。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学习苏东坡处世的态度和行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遇事先不忙着抱怨,为什么给我这么个烂摊子?先静下心来,想想解决的办法,自己能做些什么。
不忙时,可以领着孩子,带着家人,一起去看看风景,找找有什么没吃过的东西。一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一家人在一起,就能抵挡风雨。
即使我们处于困顿时,还有书陪伴我们。
人生低谷,书是最好的清醒剂。董宇辉在没有工作时,拼命读书,读的书多了,眼前就亮了,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阅读使我们清楚自己的道路在哪里,清楚自己能干什么,清楚自己有什么能耐,从而理清思路,目标清晰,就会去奋斗。
苏轼的生活态度是首先接纳自己的遭遇,只有接受了,就不会去埋怨,去破口大骂,世道不公,待遇糟糕,颓废,躺在床上发牢骚:XX他不如我有能耐,但怎么一下子爬到我头上了呢?
是我们想得太多,有一些不好的想法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让我们没有思考的余地,受情绪所控。
对此我们首先要找到自己,唤回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才可能对事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还是以苏轼的另一首结尾: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做一个像苏东坡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