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家长你知道吗?
决定孩子成绩和学习效率的,不是用时间堆积起来的“努力”,而是专注力。
但往往我们因爱得太过,或是太着急,在特别的时期,容易做出破坏孩子专注力的事情。
专注力可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
专注力高的孩子,未来做事效率会相对较高,自然而然树立了一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既然专注力如此重要,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那些可能存在破坏宝宝专注力的行为都有哪些吧!
1
第一件事:0—3岁 打断、干扰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当孩子在自娱自乐的玩耍时,家长一定不要去打扰。
因为,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好的专注力不仅仅是被培养,反而是需要更多的保护!
然而,现实是,家长们往往无意识的去打扰、甚至打断宝宝们的自娱自乐。比如:
孩子们一边正在专心致志的叠积木,一旁的家长可能会有意无意的凑到身边痘痘孩子。
孩子们一边正在专心的看着书,一旁的家长可能会出与关心,时不时给他来个吃的。
.......
家长的这些行为无疑都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0-3岁这个阶段,对宝宝来说可是很好的培养专注力高度集中的好时机哦,家长莫要错过了!
2
第二件事:3—6岁 包办、限制
家长一味的对孩子宠溺,养成万事包办、不能包办就限制的话,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也缺乏独立意识,性格上也爱耍小性子。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就是这种情况:
因为家里只有这么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是稀奇,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典型的走路怕摔着,吃饭怕噎着,天冷怕冻着,天热怕晒着。
动动手指,就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哭哭鼻子就能一招制服所有人。
日常常态生活,是能包办的全包办,不能包办就限制孩子活动。
结果现在孩子完全无法独立的完成一件事情,什么事都需要人陪着,甚至要求帮他做好。
看这就是典型的不给孩子独立空间,过分宠溺孩子,致使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做好自己事情的例子。
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的孩子真的不能做,而往往是大人们不愿放手。
事实上,在育儿路上,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体验成就感带来的快乐。
尽量地让孩子独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玩一些没有危险的游戏。
这样更好的锻炼孩子自主意识和能力,也更有利于孩子专注力的发展。
3
第三件事:6+岁 责怪、发脾气
在群里经常看到妈妈反映:
我家的写作业总是不看题目。
又很多字不认识,我上完晚班回来,经常发现他作业没有完成。
有时候十二点多下班回来,还把他拉起来写,写到凌晨两点。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专注力不够的表现。
专注力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无意专注,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监管的注意。常常出现在孩子玩的过程中。
另一种是有意专注:预设了目标,需要主观意志力去监督。它出现在孩子学习过程中。
专注力不够的问题如果出现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孩子更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无趣的事,情绪上有排斥,更容易走神。
这时就需要家长注意方式方法,耐心帮助孩子把专注力“补”回来。
4
如何帮孩子提高专注力?
首先,要切断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
随着现代媒介及新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都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现在好多孩子都喜欢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这些都是典型的被动型注意。孩子一旦被动被吸引,就无法主动思考,而学习确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其次,调整家庭养育方式。
①一种情况是,家长陪读陪写—
孩子会想到旁边有人,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
若父母陪读陪写过程难免不动情绪,导致孩子注意力更加难以集中了。
这种情况下:家长尽可能让宝宝适应肚子学习看书。若真要陪读,请注意情绪。
②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独自学习或写作业或看书—
家长关心孩子的健康,会经常给孩子递水、送水果等,这也会打断孩子的注意力,造成孩子学习时间碎片化,不能保证学习效率。
这种情况下:家长一定不要过于给孩子送茶送水,以免打扰到孩子。
再次,打理好学习环境。
对于本身专注力欠缺的孩子,我会建议父母给孩子一个舒适、简单、干净、简洁的学习空间。
比如提供学习的房间,不出现平板、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
学习的区域,只摆放和学习有关的书籍、资料和工具;
写作业的书桌上只摆放相关课程的书本、纸和笔。
最后,让孩子充分感受专注的愉悦感
因为孩子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兴奋和抑制的功能还不能完全配合,导致很多事情还没有开始做,就已经分神了。
父母要做到的就是,多给孩子尝试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机会。
比如,玩积木的时候,孩子搭成一个样品,给孩子一些夸奖鼓励。
比如,独立完成作业以后先赞许他的劳动成果,再巧妙地给出一些让他可以做得更好的建议。
另外在培养孩子专注力时,要提醒家长的是:
千万不能拿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小孩子。
孩子本就天性好玩,不可能像成年人有持续的专注力,所以判断孩子专注力好坏应该与同龄人比。
持续注意事物的能力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上是不一样的,
2岁左右的孩子自己做喜欢的事大概能持续5分钟左右,
而到了4岁就可以持续8-12分钟,
再到6岁,大概就可以延长到12-18分钟,
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需要家长正确的看待!
好了,今天的育儿内容就到这里了!希望您能喜欢!
觉得有干货,点个赞或在看,鼓励一下吧!
当然,我们更希望你能分享或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多个人看到,多个宝宝受益。
END
希望萌宝成长路上都有父母相伴
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朋友
点个“在看”鼓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