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我是余欢水》中宁文彤饰演的电视台新闻部白副主任,12年了任然在副主任的职位上任职,主任早就调走了,可这个职位一直空着,他也没升上去。
他很发愁,抱怨自己这12年来没有时间吃早饭,台长说他工作上四平八稳,缺少创造性的工作能力。当他遇到大英雄余欢水的时候,终于看见了光。
然而他为了抓住这道光,在得知余欢水误诊为癌症的时候,让余欢水继续装身患癌症时日不多的双料英雄,去欺骗观众,博取观众的同情和眼泪。
这样的欺骗,最后肯定是要被拆穿,被拆穿之后,白副主任又该怎么办呢?
剧中的白副主任需要的是做出改变,改变一直在陷入规则里的困境,跳出那个框框看世界。
现实中,也有很多像白副主任一样的人,自认为每天辛苦工作老板就能够看见,就会给他升职加薪,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又只会抱怨。其实这样的人内心是渴望改变的,但他们为什么一直改变不了呢?
剧中的白副主任,他完全可以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去找寻台长说的「创造性的工作能力」是什么,然后去改变去学习。但他什么都没有做,反而把矛头指向台长,认为台长在刁难他。这是他的选择,他选择了不改变,选择了抱怨,就是没有选择改变。
想要改变就必须得意识到:你其实一直都是有选择的。
选择权其实一直就在你自己的手里,就算你没有做出选择,那也是你自己的选择:你选择了不选则。
认定自己没有选择,会把我们从灵活机动的人,变成无能为力的环境的牺牲品。
改变需要勇气,也需要自省。
白副主任不愿意承认,其实他自己现在的困境是自己造成的,他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所以把责任都推给了台长,认为台长在刁难他。
改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选择改变需要勇气,需要我们承担起那一份对自己的责任,需要面对焦虑。
但同时,也需要我们经常复盘,反思自己。不断地审视自己,了解自己的对与错,才能够做出改变。
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
剧中白副主任在对余欢水做了第一次采访后,得知了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至此,他不仅挖掘出了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同时也是一位抗癌的斗士。这一下让白副主任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台里对他开始重视,台领导也对他进行了表扬。观众铺天盖地的赞颂这位英雄,更强化了他对余欢水追踪报道的积极性。
这件事让他做出了改变。
他打破了原给自己定的规则。这一次的报道,台长再不会说他工作没有创造性了。旧时的经验被新的经验代替,所以,他不再止步不前,开始向前迈进。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改变,只是害怕事情的不确定性,失去控制感。所以停留在舒适区里,不敢出来。当我们失去控制感后就会产生焦虑,感受到被威胁,这样就更想找回控制感,就会再一次用原有的应对方式去应对现有的事情。
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我们放下了以前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
而这个心理舒适区中的控制感,就会让我们拽着原有的应对方式不放,导致我们难以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