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冬天开的猫《老鼠》
世人评定的杰出惊悚小说家——斯蒂芬•金曾谈起写惊悚小说以及悬疑小说,他认为构思要巧妙,刻画要细致入微,情节要出神入化,想象力和创意更要令人叹为观止。他的《世事无常》就是最好的体现,至今仍流行于读者中,经久不衰,被人们津津乐道。可以说这篇《老鼠》很好地涵盖了各方面的要求。一开始提到的楼上的老鼠声瞬间提高我们的肾上腺素,这是悬疑小说惯用的技巧,用特定的意向,如声音:就像由陈正道执导,徐峥、莫文蔚等主演的剧情片《催眠大师》里反复强调的楼上弹珠声,那种细致的刻画把恐惧写在心里,至今仍在我心里埋藏着深深的恐惧,以至于楼上小孩真的有时会在半夜不小心把弹珠打落,把我吓得一整夜睡不着,这就是惊悚的成功之处,把恐惧埋藏在人们心里,慢慢萌芽,扎根于心底。
已经做好了被突然吓一跳的准备,可是没有预料之中的血腥惊悚,却有意料之外的平静,一度让我以为切错了文章,变成了爱情小说,用两段慢风格的叙述短暂为我们介绍了一下她和林中。很容易猜到俩人的身份,是偷情,又或是热恋中的情侣。一字一句中,她的卑微,他的随意,她的争宠,他的粗鲁,都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正想继续收集线索猜二人的关系……
“是温度?还是触感弹性?反正两者都不对劲。”
再一次地转折把我们拉回惊悚,死亡来的突然,肾上腺素再一次袭来,就死了?如此突兀,来不及思考,没有对话,没有铺垫,没有伏笔,就是死了,轻轻松松把小高潮丢给你,这是惊悚小说惯用的技巧,用平白无奇的叙述紧接猝不及防的恐怖,犹如坐过山车的我们,直接体验死亡俯冲的快感,让我们的心刚刚平静就又开始下坠。如果说《老鼠》是一部电影,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她发现林中死的那一刹那,你能想到的所有诡异的配乐都可以响起,但终究是小说,文字的表达不及电影的张力大,我们只能在心底自己给自己配个乐。
很多细节的显现,无论是她轻手轻脚地洗漱,那种不想打扰“睡梦”中的他的深度刻画;还是林中死后她的啃咬指甲,拼命忍住内心的恐惧,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就像给我们佩戴了一副360度全景VR,把我们想知道的,想发现的,通通写给我们,细到不能再细。所有的动作,没有遗漏,就像——有人在旁边观察一样。蚊子的出现有些顽皮,我本以为蚊子会去咬死去的林中,毕竟尸体之类的腐烂物最招蚊子了,可是《老鼠》偏偏另辟蹊径,偏不,它谁都不咬,把所谓的套路抹杀的一干二净。
“凝固的气氛让它没有选择叮她,或是叮他。”
再一次的场景渲染,氛围烘托,那种死一般的沉寂在这个房间反复……由一只蚊子巧妙地引了出来。
你感受到的恐怖是什么?是醒来后身旁的他突然的暴毙?还是那种死一般的寂静?对我来说二者都不是,最令我冒冷汗的是她的冷静之下的害怕,又或者可以说是害怕下的冷静……有多镇定?没有见到死人的大喊大叫,没有立刻晕倒,没有想到报警叫救护车,没有,都没有。一切正常人在面对尸体的特征她都巧妙避开了。所以她干了什么?啃指甲,倒早点,洗妆容。她就是凶手,对吗?疑问伴着猜测进行,可理论又站不住脚,她并不知道他已经死了,没有证据,她并不是凶手。
“老鼠的声音从天花板传进房里,呲呲擦擦地在她头顶挠抓,抓得她全身都痒。”
黑体字再一次出现,这时才会注意一个词语——老鼠!天花板有老鼠,声音的意向再一次出现,来不及回味,新的高潮再一次涌来,就像海浪,一浪接着一浪,越来越大,波涛汹涌,来不及反应,就已被淹没。
尸体不见了,随之不见的还有他存在的痕迹,就这么凭空蒸发。是密室杀人?还是偷换尸体?
我想起了大话西游里的紫霞,双重人格的她经常亦善亦恶,善做的事,恶来享,恶遭的罪,善来承,所以我给出了第一个猜想:她是一个双重人格的精神病患者,第一个人格去谈恋爱,第二个杀人。
我开始迷之自信,随后她的“独白”再一次让我坚信我的猜疑是对的,接着剧情继续向前,我们也跟着向前,三个男人因她而死,都有共同的特点,发现了吗?都是男人在厌烦她之后,在玩腻了之后,在想要离开她之后,之后怎么了?死了!死在她旁边,在她迷迷糊糊醒来后,永远是冰冷的尸体。
我开始有了一条线:
她是因为母亲的遗传以及一些刺激导致的精神分裂,产生了双重人格,第一个人格想被人爱,被人保护,于是卑微地与男人一起,在享受肉体欲望的淫欢的同时,她又渴望被他们保护,可是好巧不巧,每一个男人都有家庭或是只想玩玩,在抛弃她的那一刹那她的第二人格触发,杀了他们,埋藏好尸体,所有的痕迹消失不见,再回到第一人格。
很普通的桥段啊,没什么惊喜,没什么刺激,突然有些平淡无奇,更像一个个人尽皆知的套路串联在一起,我有点失望,既然已经明了了,后面还有写的必要吗?
我猜对了吗?
全错……
《老鼠》,真正惊悚的,才刚刚开始:
什么是成功的悬疑惊悚,是挖一个坑,你开心地跳下去;是错误的判断,你认为的凶手,在某一刻被人杀了,死亡游戏却仍在继续,你丧失了目标的选择;是杂乱的错误信号将你带偏,而黑暗与惊悚就躲在你的身后。
《老鼠》是成功的,它用了王医生对自己的诊断结果这个烟雾弹,以及我与王医生交流时暴露的内心独白,以至于让我们反复在这些话里斟酌:
“如果我已经分不清楚现实与梦境,那我究竟是杀了人,还是他们根本没来过?”
“那些人,可能出现在新闻上,或是走路时的一面之缘,当下便进入到你的意识之中,陪你演了一场戏罢了。”
于是我又有了第二条线:
那些男人有的存在,有的不存在,我仍然患有精神疾病,只是在不停地进行自我欺骗,强行把脑海中所有不愉快的删除,又自我创造出和他们在一起的幻境。
好像又开始接近真相了不是?
又开始沾沾自喜……
《老鼠》的第一层的双重人格,我陷进去了,判断失误,第二层的自我幻想……
我又陷进去了。
《老鼠》,它有第三层,也是最恐怖最惊悚的部分!
王医生告诉她这一切都是假的,是她幻想的,好的,一切理的很顺,所以王医生是真实存在的是吧,直到王医生也死了,真真切切死在她的面前!开始惊慌失措,手忙脚乱了,谁杀了谁?怎么杀的?还是幻境?排除了所有可能的,却还是找不到凶手是谁……
《老鼠》的第三层——家里,还有一个人!
那个很早以前就出现过的男人,死了?没死,一直陪着她的,默默守护着,以他自己的方式。
我们错过了什么,那些《老鼠》里面被我们轻而易举就闪过的,我们自以为不重要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
来回忆一下吧:
“这么说来,我的确是伤害过一个人,在大学的时候……他追我追得很勤,可是我不喜欢他,说话吧,也许是有些刺耳了,最后他从学校四楼跳下来,跳……跳到我面前……手里抓着一束蓝色的紫罗兰。他的半边脸都凹下去了,眼珠……眼珠子还爆了一颗出来,可是……可是可是他还在盯着我看,用他剩下的那只眼睛盯着我看……我都能感觉到他还有呼吸……吐出来的气都吹在我的小腿上……那个气很烫,很烫……后来我就休学了,过了整整一年才又回去读书,难道真的是因为这件事……嗯,就之前你也没问我,所以……”
这段我们读的时候是不是很快,很想跳过,觉得它无非是一种刺激,对她的刺激,没什么,那么,你告诉我,那个跳楼的男人现在在哪,他没死,这是可以肯定的,因为他跳下来的那一刻还有气,所以他在哪?
加粗的黑体字,你告诉我,有什么含义?不断描写的老鼠,你告诉我,它(他)到底是谁?不会你以为,那只是一只老鼠吧……
那只不断变聪明的“老鼠”,你不会忘记了吧,从在天花板蹦蹦跳跳(在监视?对吗?)聪明到打翻红色液体,弄湿了电脑(是毁灭证据?还是其他?)再聪明到看着哭了一天的她,握紧了爪(是愤怒?还是心痛?)再聪明到咬丝袜(是不想让她死?还是?)……
“接着她就在镜子里面,和正趴在天花板夹层中,毁了半边脸且只剩下一只眼睛的我,对到了眼。”
“他的半边脸都凹下去了,眼珠……眼珠子还爆了一颗出来。”
我是谁?是那个为她跳楼摔得只剩下一只眼睛脸凹下去的那个人。
我在哪,在天花板,谁在那?老鼠?呵,没有吧,是老鼠,还是我?
《老鼠》的第三层,天花板级别的,这一波,大气层!
我一直在她的房间里,一直监视着,人,我杀的。尸体,我埋的。
我想起了近期kpl里解说瓶子夸赞xyg选手灵梦的一波操作“这一波,灵梦,大气层!”
什么是大气层?是预判了你的预判,想到了你能想到的,把所有的证据放你面前任你想,我却加了一层,一层你永远想不到的东西,就这么开心地看着你跳进坑,怎么也出不来。
很突然吗?觉得很扯?老鼠的变化体现不出我的存在?再来一个证据吧:
1、“她两只手抓着头发坐在餐桌前面,盯着桌上莫名出现的蓝色紫萝兰发呆。”
2、“老鼠抓着蓝色的紫罗兰从天花板跳下,还弄翻了她化妆台上的梳子和瓶罐。”
3、“最后他从学校四楼跳下来,跳……跳到我面前……手里抓着一束蓝色的紫萝兰,满天都是漂在空中的花...花瓣。”
紫罗兰,还记得吗?
为什么是蓝色的?
因为蓝色的紫罗兰,它的花语是——忠诚!表达自己会像骑士一样,永远的守护对方,希望对方能感知到这份爱意。
我一直在用我的方式守护着她,我可以看着她和别的男人鬼混,我不在乎,她开心就好,但只要别的男人欺负她,伤害她,我就杀了他们。我不在乎她是否知道,我不在乎她是否爱我,厌我。
一种近乎变态的爱,一种近乎疯狂的保护欲,控制欲……
密室藏人,在狭窄的房间仍有一个人,同样是惯用的手法,却在无数掩盖下,变的难以发现。
用了那么多铺垫伏笔,终于引出了高潮,不是吗?
“接着她就在镜子里面,和正趴在天花板夹层中,毁了半边脸且只剩下一只眼睛的我,对到了眼。”
……
我想起了由陈思诚执导,王宝强、刘昊然领衔主演的《唐人街探案I》里躲在密室床下的凶手,因为女儿被“强奸”,狠心报复。就这么躲在仇人的床下,每个晚上,当被害人睡着时,他躺在床下,拿着凶器,不知道多少人因为这部电影会在每天睡觉前看看床底有没有人。越是细思极恐,越是冷汗直冒。《老鼠》同样是如此,但“我”更狠,躲在天花板多久了?不知道。看着她换了一个又一个男友,看着她在床上翻滚,杀了一个又一个,埋了一个又一个。可以用坚韧不拔形容吗?爱一个人爱到骨子里可以有多恐怖?看看《老鼠》就知道了。
无独有偶,之前很火的电影《杀人沙发》,就显得更恐怖了,男人因爱生恨,把自己藏在沙发里,送到女友家里,杀了一个又一个,套路很相似,关键在于剧情的描述,但我想说的是,上面这些都是电影,《老鼠》是文字小说,能同样带给我们惊悚恐惧实属不易!
这就没了?
怎么可能!
刚刚说的《老鼠》的三层含义,层层递进,不是这篇小说的彩蛋。真正的彩蛋是什么?
人称!
回到最初的开始,她,她,还是她,全部都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所有的一切描述都像是站在上帝视角去写,对吗?
错,全错!
来看看《老鼠》的彩蛋,视角的欺骗!
从《老鼠》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是站在“我”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的(除了描述“老鼠”的那些黑体字)。什么是细节?来梳理一下:
《老鼠》只写“我”,蹲在天花板的“我”能看得到的部份,没写她的想法,所有的心理刻画都没有写。 她不在这个家的事全部都没有写,连讲电话都开免提,只是因为这样聊的天“我”才能听到。
这就是细节,这才能让人感到真实。
当你以第三人称代入时,一切都很正常,就是她自己的亲眼所见……
但当你以第一人称,以“我”的人称视角再读一遍文时,所有的一切都开始变的恐怖了起来。
什么是彩蛋?这就是彩蛋!
两种人称都能读文,却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一个平淡无奇,一个惊悚吓人。自然而然地用第一感觉欺骗你,让你用第三人称看文,一步步走入陷阱,读的云里雾里,感受不到害怕,直到你潘然醒悟,却是冷汗直冒!
我想到一个成语——行监坐守。“对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旁边严密监视,看守。”这是对“我”最好的形容。
《老鼠》的结尾,她吞下了助睡眠的药丸,却看到了我的存在,很喜剧的凑巧,吓人的凑巧,醒来后的我,会发生什么?“我”又会对已经发现自己存在的她,那个深爱的她做什么?
这个留白,给我们读者们自己去想。
会不会在她醒来后的第二天,继续出去寻找下一个男人,又或是那个房间,再也没有人出来……
谁知道呢……
读完《老鼠》,除了惊悚以外,我们还能读到些什么?
1:她的卑微
之前提到过,她渴望被爱,被人保护,可她用什么来留住?用肉体,一次又一次地被践踏,凌辱,只为了满足他们的欢娱,去换短暂的安全感。他们给了她什么?巴掌印,看不起,嫌弃,发泄欲望的工具。讽刺到骨子里的对比——爱她的“我”,却为她跳楼,毁了容,默默蜷缩在角落,默默看着她,看着她被欺负践踏,只能靠杀来表达自己的爱,只能用可笑的蓝色的紫罗兰来提醒她自己在,就像一只老鼠,永远躲在黑暗里,受尽唾弃。而她呢,拒绝了一个深爱自己的“我”,和一个个男人厮混,却不知道“我”的存在,不知道有个一直深爱她,想保护她的男人。
2:他的变态
疯子,用来形容他不为过。可怜吗?不可怜。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为爱而跳楼,不是痴,是疯狂;为爱而杀人,不是痴,是罪恶;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爱,不是痴,是愚蠢!老鼠是他,他就是老鼠,永远只能待在黑暗里,为自己所做的沾沾自喜,永远见不得光,永远无法被发现。我想起了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写的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里的石神,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女人,策划了一个完美的犯罪,他第一次杀人,第一次玩弄警察,扛下所有责任,只为了那个不存在的,他自以为是的爱,那可笑的,疯狂的保护欲,把自己丢进了地狱。“我”亦是如此,骗了自己,做着无用的事情,依旧得不到她的爱,哪怕一丝……
3:他们的恶
死去的四个男人,明明有了家庭,或者明知与她不可能,却放不下心中的欲,为了一丝快感,玩弄着,欺负着,他们把她当作什么?从开始的温柔,到后面的放纵,随心所欲,人性的恶在笔下刻画出来,一丝不挂。
谁有错?谁该为此负责?
没有答案
一个个不该犯的错、一个个陷进去就不再出来的痴、一个个生来优越的存在、一个个贪念、一个个仇恨。
一次次地卑微、一次次地手起刀落、一次次地放纵淫欢、一次次地试探、一次次地注视。
每个人,都有错!
你可以把《老鼠》看成惊悚小说,恐惧小说,悬疑小说,人性小说,都随你。
三层,一层比一层精彩,那一波,大气层!
彩蛋,在开始就偷偷埋好,你就是发现不了!
留白,你使劲想,怎么都可以,结局你自己定,都随你。
其实我们读到的是姐改了很多次的版本,从最开始的1.0,改到7.0,改了很多,大部分是在加,加什么?加铺垫,加伏笔,好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看得懂。这是很不愿意去做又不得不做的决定。
为什么?
还是因为这个时代,快节奏为王,人们不会花很多时间去细品一篇小说,甚至只有它入了什么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人们才会一品再品。惊悚悬疑小说的悲哀是什么?是作者用心写了,所有铺垫用了,伏笔埋好了,可读者们读不出来,只是匆匆看一遍,点个赞,在第一层或者第二层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作者只能苦涩地笑笑,敷衍过去,那些用心想的剧情,绞尽脑汁写的故事,没人能懂。
所以会有攻略的存在,会流行什么“某部电影,你忽略的彩蛋”。等你点开,才会恍然大悟,发现文里有文,字里有字,打开了新的视野,才会恍然大悟。
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多花点时间去细读,细看,一遍遍琢磨,真的,当你遇到一篇好文时,当你在第一层,上去,在第二层,再上去,你俯视着下面,很有荣誉感。当你切换人称再读时,那种喜悦感,就像吃到了棉花糖一样。
所有作者写一篇文章都会很用心,尤其是需要解密之类的,好多天加上突然的灵感才能想到的,绝对不是一目十行几分钟我们就能读出来的。
姐的1.0版本,很多暗喻,讽刺,话里有话,细节,铺垫,伏笔,对比。很难懂,但不是无法看懂,需要用心,需要反复阅读,需要心无旁骛,一心一意专注于此。
冬天开的猫新作《老鼠》
这篇文,大气层!
这篇文,两种人称读,两种故事,完全不同!
这篇文,陷阱很多,一不小心,你就离答案越来越远。
这篇文,有彩蛋!
这篇文,很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