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基础知识|群体传播
群体:
定义: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成立条件:
(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
(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即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动机;
(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特征:
(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参与群体活动的个人都是带着某种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关注点、兴趣等而集合到一起的。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我们消费者”、“我们青年人”、“我们工薪阶层”等,“我们”体现了一种主体共同性。
分类
(1)库利: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①提出: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②初级群体: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特征:面对面互动,有限的群体规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可替代性,靠习俗伦理维持的群体控制。
③次级群体:又称次属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
(2)韦伯:团体与一般群体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将群体中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或机构作为分类标准,把拥有管理组织系统的群体称为“团体”,其他则属于一般群体。
(3)威瑟: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
德国社会学家威瑟依据组织性的强弱,将群体分成两类,一类是组织群体,另一类是非组织群体。
社会功能和意义
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
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
(2)集结个人力量
群体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群体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意义:
(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群体的能力大于参与群体的单纯个人能力的简单相加,群体也能够使成员个人的能力得到增强,这种能力使得他能够实现作为个人所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是个人参加群体的基本动机之一。
(2)群体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个人在遇到某些突发性和威胁性事件时应积极参加群体传播活动,寻求有关事件的信息,弄清事件与自身的关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安全的行为方式范例,是群体的重要功能之一。
(3)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一个人的才能和成就只有在得到群体承认的情况下才会有实际意义,孤芳自赏不会伴随任何充实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群体是表现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场所,它既是谋求成就的动机,又是实现成就目标的手段。
群体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群体意识:
(1)定义:即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内容:
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②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③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3)传播结构
①信息流量:一般来说,信息的流量大,意味着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
②信息流向: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是否都拥有传播的机会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双向性强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的意识更稳固,凝聚力更强。
(4)影响
①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互相影响: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②表现: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
群体规范
(1)定义: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2)功能:
①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③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3)作用:
①排除偏离性意见
a.主要作用: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b.奖惩机制: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
群体压力
(1)定义: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2)群体压力下的行为
①顺应多数意见:德国学者诺伊曼认为,能否顺应多数意见,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规范和基本价值与社会是否相容的一种“检验”
②非理性判断: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性判断做出的,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3)盲目服从的原因
①信息压力:指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②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多数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群体传播:
定义:群体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群体传播效果:
群氓智慧
(1)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提出,群体互动会带来群体智慧,多元的认识视角和多种观点的碰撞会产生能量聚合,使群体可以变得更智慧强大。而群体的协同行动,在社会化媒体的基础上也变得相对容易。
(2)形成原因:
①社会网络铺垫了群体智慧基础。
②个体之间的互补产生群体智慧,群体中成员的聚合、协同与学习促进了个体互补。
③群体互动有助于激发利他行为。
④自组织机制使群体聚合从混沌走向智慧。
(3)适用情境:以简单任务为导向,或以创造和分享为导向,就能够互动促进互利,从而提高人们积极性,加强个体参与的持续度。
(4)不适用情境:不适用决定公共意见,因为二者都不是简单的个体意见相加,而是不同个体意见的汇聚与博弈,并且在群体中还可能有群体压力的影响。
群体迷失
(1)最早提出了群体迷思概念的是意大利哲学家安东尼奥·葛兰西。他认为,团体成员在集体主义精神感召下,积极追求群体的和谐与共识,却忽略了群体的真实决策目的,从而无法进行准确判断的一种思考模式。群体迷思是群体凝聚力导致的一个负面结果,会影响各种类型的组织决策,如工作组、研讨会、委员会等。
(2)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艾尔芬·詹尼斯认为——
①意见一致:群体迷思是指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群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
②隔离争议:一些值得争议的观点、有创意的想法或客观的意见不会有人提出,或者是遭到忽视及隔离。
③群体顺从:群体迷思可能导致团体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坏的决定。部分成员部分成员即使并不赞同团体的最终决定,但在团体迷思的影响下,也会顺从群体。
(2)形成条件主要有三个:
①领导:群体内有强制性的领导;
②同质:群体成员的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的高度同质化;
③隔离:群体和外面的信息源与分析是被隔离的。
(3)避免群体迷思的方法:
①民主公共领域:培育成熟的公共领域,确立健全民主机制,打破群体迷思的思维惯性,从而提高政策制定质量,保障观点相对自由;
②打破固化思维:打破思维固化和认知僵化现象,营造文化多样共存的思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