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刘润著作的《底层逻辑》这本书,第一章节里的一个观点,让我从新认识到了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
书中讲到一个例子:
一位悍匪经过周密的计划,绑架了首富的儿子。最终,首富以数亿元赎回了儿子。整个过程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不输一部警匪大片。其中,一段首富和绑匪的对话却令人深思。
绑匪问首富:“你为什么这么冷静?”
首富回答:“因为这次是我错了。我们在当地知名度这么高,但是一点儿防备都没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点多自己开车出门,在路上,几部车就可以把我围下来,而我竟然一点防备都没有,我要仔细检讨一下。”
首富说自己错了!为什么?明明是绑匪绑架了他的儿子违反了法律呀?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肯定是绑匪错了,所以绑匪要为他的行为坐牢,接受法律的制裁。但我们站在首富的角度看,也许这种事情通过加强安保等措施是可以避免的,他却因为没有做,导致儿子被绑架,最终花了数亿元赎回儿子。还好最终破财消灾,如果被撕票,那损失就更大了。到那时,及时用法律手段制裁了绑匪,又有什么用?损失已经发生,且无法挽回。所以,首富说他错了,是他真觉得自己错了,不是客气。
首富的这种处事方式,在心理学领域,可有一个重要概念来解释,叫课题分离。“课题分离”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嘞提出,原意大概是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绑匪索要赎金,是绑匪的课题,而因绑架遭受损失,是首富的问题。
比如,有人在地铁里踩了我一脚,谁的错?我的错。
明明是他踩了我,为什么是我的错呢?难道我不应该要求他道歉吗?我可以要求他道歉,但是,道歉有什么用?而且,我要求他道歉,不需要花时间吗?他耍无赖和我吵起来,不是更需要花时间吗?我的时间难道没地方花了吗?对方还可能反咬你一口:“你怎么把脚乱放啊”!这么一分析,确实挺有道理,也合乎逻辑。
那怎么办?我要说:“我的错,我的错”,然后心平气和的走到旁边。这是因为我的时间比他值钱,浪费同样的时间,我的损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