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阿布感觉「东方快车谋杀案」并没有网上评价的那么好。
目前豆瓣上7.1的评分还是比较中肯的(个人意见)。
还是要给导演肯尼斯·布拉纳一些掌声,有勇气把这样一部在侦探界人气超高的小说改编成电影。
对于很多喜欢侦探小说的人来说,「东方快车谋杀案」绝对不陌生。
这部小说出自英国女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之手。
阿加莎·克里斯蒂,从26岁开始写作直到85岁去世。
一生中共出版了68部长篇侦探小说,21部短篇或中篇小说选集,18个剧本,1部自传,2部诗集等,销量突破20亿本。
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创了侦探小说的"乡间别墅派"。
(乡间别墅派:凶杀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而凶手也是几个特定关系人之一。)
欧美甚至日本很多侦探作品也是使用了这一模式。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而将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圣经与莎士比亚的著作的总销售量在她之上。
她和日本的松本清张、英国的阿瑟·柯南·道尔三人并称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很多优秀作品均被改编成了电影。
例如「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
今天要说的这部「东方快车谋杀案」,更是被多个导演多次改编。
为什么这部「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么受人青睐?
主要还是因为,故事足够精彩,足够特别。
它被定为所有的侦探类小说中,情节最精彩,案件最难破的一部,故事的亮点在于案件中的所有证人全部都说了谎话并且隐藏了身份。
而且这起案件对波洛个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原本在波洛的价值观中,只有对与错,没有中间地带。
但是这个案件,却让他打破了自己多年的信念,让他突然意识到,有时候正义的天平,并没有那么绝对。
「东方快车谋杀案」最有名的一版,当属1974年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那一部。
这一版本赢得了超高的口碑,而且在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一举拿下了最佳女配角奖以及最佳男主角提名和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为什么阿布在前面说导演肯尼斯·布拉纳很有勇气。
主要原因有三点:
Ⅰ. 本身原著就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改编的话,既要满足原著粉们的要求,又要把小说合理的影视化。这对编剧和导演都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挑战。
Ⅱ. 「东方快车谋杀案」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很多的影视版本,其中不乏1974版这样的高分之作。这一座大山立在面前,压力可想而知。
Ⅲ. 作为一部侦探题材电影,最忌讳的就是提前被观众找到故事走向、真凶。但是「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剧情和真凶,有一大部分观众都是提前就知道的。
肯尼斯·布拉纳在明知山有虎的情况下,却偏向虎山行。
当然,既然敢这样做,那就证明导演应该有所准备。
肯尼斯·布拉纳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在保持原著的精彩推理之余,又加入了一些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小幽默。
如果说1974年西德尼·吕美特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询问嫌疑人时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印象深刻。
那么,在肯尼斯·布拉纳的版本中,波洛能迅速抓住观众心理的幽默风格和台词就是导演的杀手锏。
影片开始前十分钟定的基调,就是有些轻松幽默的。
以色列繁华的街道上,一个小男孩急急忙忙的跑着,手里提着一篮鸡蛋。
镜头快速切换,厨师把鸡蛋蒸熟,摆盘,放上餐车送到波洛面前。
一脸严肃的波洛拿出温度计和水平尺仔细的测量鸡蛋的温度和高度,然后摇头。
如果有人不了解「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个故事以及波洛这个人物的话,肯定认为这是那个万恶的资本家或者恶势力在作威作福呢。
紧接着镜头再次快速切换,重复小男孩和厨师的动作。
当鸡蛋再次摆在波洛面前的时候,其实还是没有满足波洛的要求的。
但是这次他没有再让人拿下去重做,而且对着紧张的小男孩和厨师狡黠一笑。
告诉小男孩:不用重做了,鸡蛋不一样大不是你的错,而是母鸡的错。
然后音乐响起,街道上热闹欢快的气氛传进观众耳朵。
鸡蛋只吃温度达到40度、高度一样的。
熟悉波洛侦探小说的朋友们,对他这一奇怪的生活习惯应该很熟悉。
肯尼斯·布拉纳用短短的几分钟几句台词,就把波洛的个人习惯交代出来并且是以一个轻松幽默的风格。
包括后面那为了防止小偷逃跑而提前插入墙缝的拐杖,一只脚踩到牛粪之后竟然用另一只脚故意再踩一遍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感等等事件。
这些设定把波洛的人物性格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并且把「东方快车谋杀案」这种侦探故事中掺进了一些轻松幽默的桥段。
阿布在看到前十分钟的时候,真的以为这会是一部和以往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
但是让人失望的是,肯尼斯·布拉纳在之后的故事中并没有延续这种风格。
也就是说,前期的铺垫根本就没有用到······
之后的故事走向一直都在按照原著进行。
波洛原本想要去度假,突然接到一起急案,然后准备乘坐"东方快车"前去破案。
车上坐着身份各异的乘客。某天晚上,波洛被隔壁的噪音吵醒3次,第二天早晨醒来发现隔壁的富商雷切特被杀了,手法极其残忍,死者被刺了12刀。
面对此等大案,波洛开始了寻找线索的过程。
这段内容,没有什么亮点但是却也没有值得诟病的地方。
让阿布有些不喜欢的,是最后的高潮戏。
所有人聚在隧道口等待审判的那个镜头一下就勾住了阿布的眼睛。
熟不熟悉?
这个镜头的构图取材于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
导演肯尼斯·布拉纳似乎也想用这个构图来误导观众。
因为「最后的晚餐」画面中的人物,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各不相同,而且凶手是犹大一人。
而「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凶手,并不是一个。
当剧情铺垫到一个制高点,也就是所有人等待审判的时候,阿布认为全片的冲突都应在此时汇聚成一个大高潮爆发。
让我失望的是,高潮有了,但是不够大。
这也是这部电影我最不喜欢的一点,全片都太平稳了,没有大幅度的波动。
如果让阿布评分的话。
肯尼斯·布拉纳的这部「东方快车谋杀案」,只能给到7分。
全片没有大的漏洞,同时也没有一个值得称赞的亮点,有些平庸。
阿布感觉,这部电影只适合那些非常喜欢「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个故事的原著粉们去看一下,至于其他人,还是算了吧。
对了,说一件在观影过程中特别有意思的事。
影片进行到富商雷切特(约翰尼·德普 饰)想要雇佣波洛保护自己而波洛拒绝时。
波洛是这样说的:
如果你不介意我说话很直接的话,那么我要告诉你,我非常不喜欢你这副面孔,雷切特先生。
这句台词出来之后,后排有个妹子幽幽地说了一句:
如果谁不喜欢德普的这副面孔,那一定是个大傻 X ······
德普:呵呵哒~
本文首发于腹黑电影公众号:fh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