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心理咨询师朋友聊,发现自己的拯救者心态很严重,这样不光生活中累,工作中教心理课一定会很累。一定要跳出来。
根据心理学家卡普曼的戏剧三角模型,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拯救者、受害者和迫害者三个角色中进行戏剧性的转换。
拯救者认为别人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如果不站出来帮助别人,会有内疚。他们关注的是如何让痛苦消失,让我们生活在没有痛苦的完美世界中。拯救者很容易变成受害者。
受害者是弱者心态,认为自己不好,无法靠自己解决问题。认为自己的痛苦是别人造成的,容易抱怨。受害者容易变成迫害者。
迫害者习惯贬低别人,常生活在愤怒和苛责中,认为都是别人的错。
三个角色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当我们感觉到疲累或者委屈时,我们要看看是不是因为陷入了某一种角色中,无法自拔,从而影响了他人被动成为另一种角色,从而产生了冲突和矛盾。
比如说有的母亲一定要帮助孩子完成作业才安心,那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有一种依赖心理。
孩子慢慢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通过母亲的帮助,自己才能实现目标。即便失败,也会原谅自己,因为孩子的归因是母亲没有提供有效的帮助。
母亲的这种拯救者角色,让孩子被迫成为受害者,所以他们的关系才会继续消耗下去。
如果关系再继续发展,母亲会变成受害者角色,开始抱怨孩子,母亲就会有很累、委屈愤怒、无力感等。
母亲如果能放下自己的拯救者角色,相信孩子可以独立面对和处理自己的问题,给孩子成长的机会,这样双方才会解脱出来。
改变方法:
最健康的思维模式是“我好,你也好”,所以,有拯救者情结的人,可以去试着相信别人的能力。
所以,人际交往中,师生关系中,一定要理智。心理学课就是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没有什么不同,不可能一学期上8次课就能改变学生。
改变的效果还跟自己的意愿强度有关,如果他本人没有强烈意愿,效果也是零,所以关键是本人。
并不是做了心理咨询,就一定能好,就如同并不是这个人从你这里看了身体的病他就一定能好一样,跟他自己是否照顾好自己有关。
你只是引导,引路人,不是拯救者,不是救世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学心理学的初心是为了自己幸福,自己的家庭幸福,不要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