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育儿专家,所有的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
话题总是从身边所见的事情开始的。有一次我带娃去商场玩,商场里有一个艺术体验区,很多孩子在那边画沙画、捏粘土,这时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看到有串珠子的要玩,他妈妈马上把他拖走了,说这个是小姑娘玩的,你不应该玩这个。其实,串珠子这种游戏对于孩子手眼协调和精细动作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不过这次我们先抛开这一点不谈,就说说凭什么男孩子就不能玩串珠子。
在我小的时候,左撇子是要被家长和老师“纠正”的,因为大部分同学都用右手,用左手会被视作异类,是不正常的。后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世界上有10%的人是左撇子,他们虽然是小众,但完全是“正常人”,谁规定所有人都要惯用右手呢?
同样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一套对于“男孩应该是什么样”、“女孩应该是什么样”的固有判断标准,可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个标准是谁规定的?凭什么?在“谁说女子不如男”、“女性撑起半边天”的女权主义思潮影响下,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我们是否真的接受了“性别平等”的设定了呢?我们思考一下,一个女孩喜欢留短发、踢足球,似乎是一件挺正常的事情;但反过来,一个男孩喜欢留长发、做女红,恐怕大部分人就不会那么淡定了。“女汉子”可以被接受,“娘娘腔”就得遭白眼,渴望“性别平等”的各位,你们说这能算是平等吗?
诚然,“性别平等”并不是绝对的,因为男性和女性存在生理差异,这种差异并不仅仅体现在身体的构造上,同时也体现在大脑的构造上。在荷尔蒙的影响下,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工作方式产生了不同,在某些方面的确是男性占优势,而另一些方面则又是女性占优势。然而,当我们说这样的差异时,我们说的是对两个群体的宏观比较,但从个体上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具备典型的“女性化”身体和大脑,反过来说,对于男性也是一样的。举个例子,男性平均比女性跑得快,但也有一些姑娘跑得比大多数汉子都快。说到底,“性别平等”的本质并不是无视宏观差异,而是不要让宏观差异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社会价值观绑架了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里,性别是二元的、天然的、不可改变的。然而,一个人的身体是什么性别,只是部分地奠定了身体构造和大脑构造的基础,但它无权决定一个人对自己社会性别的定位和认知。传统上,我们很强调“培养孩子正确的性别认知”,那什么叫“正确”呢?只有和生理性别相同的认知才是“正确”的吗?事实上,人对性别的自我认知并非简单的二元模式,而是呈现十分多元化的形态。去年,著名的上不去的社交网站Facebook在用户个人档案的性别一项中,开始允许填写除男、女之外的自定义性别,据统计,Facebook所准备的自定义性别有56种之多(具体请参见果壳网的文章)。当然,这些自定义性别中有很多是相近或者实质上重复的,但也可以看出,人对自己性别的认知是多元的,且并不一定要和生理性别相同,这也是建立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部分。
就我自己来说,我尽量避免跟孩子说“因为你是男孩子,所以你应该/不应该……”,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跟性别应当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他可以既喜欢玩小汽车,又喜欢玩小熊玩偶,可以既喜欢踢球,又喜欢串珠子,他的爱好不应该受到性别的限制。至于责任感、毅力,以及保护和照顾弟弟妹妹,那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具备的品质,无所谓男孩还是女孩。父母赐予他一个男性的身体,至于“要做一个怎样的男人”,希望他能在成长中自己去思考和感悟,最终找到能够实现自我认同的那个点。
最后插个也不算题外话的题外话,关于“在成长中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有两部动画作品值得在这里推荐一下。第一部是TV动画《Simoun》,在这部动画的世界中,所有的人出生时都是女性,到17岁的时候可以自己选择性别,在这样的设定下,“想成为男性/女性的理由”成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部是动画电影《狼的孩子雨和雪》,这部作品讲述了狼人和人类生下了混血的两姐弟,他们在成长中在“做人”和“做狼”的选择中思考、摇摆、对立最终相互理解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