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朋友,再过半个月就是他的本命年,前两天晚上和他聊微信,他回总公司开会领车拿年终奖,刚好碰上同事结婚所以在那边逗留了几日(公司有个规定,公司的成员办婚宴,每个省至少要派出1-2位代表必须参加表示祝福),分享完工作上一些事情,我半开玩笑对他说:有没有中年危机感?尤其现在公司有很多优秀的90后?然后回复我说这个时常会有的。我开玩笑的说了句:“那不管如何,年终奖拿到了,可以先吃好喝好玩的开心”(其实我说的是反句,因为在第一线做管理人员,身体各项指标已经出现很多超标,我想通过我的玩笑提醒他要学会好好控制自己)!他回复说:“不好吧,又不能吃什么”。我然后快速回复一句:“开会接待吃喝没问题,酒席聚会就开始做苦行僧是吧”?他回复:是的。那会我盯着手机有几分钟不知道如何回复,最后只能说句简单的两个字:好吧。
第一时间我的反应是气愤的,但是过了几秒我开始心疼又无奈。作为朋友,我气愤这样的差别对待以及拿自己的身体去扛工作中“无法避免”的场合要求而不好好爱惜自己;但是,作为同行业的伙伴,非常理解在市场的环境氛围、公司的绩效考核、管理团队以及家庭的责任中,让他“别无选择”的“迎刃而上”——“难道我愿意这样吗?只是没有办法”。当时很想给一个力量的拥抱,说一句:工作中的价值体现从来不是单一的。另外还想说,没什么任何时刻比此时的你更棒的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在面对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会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信息,这样的处理的好处是可以带来绝对的控制感,因为越是面对困境、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也就是所谓的安全感。尤其针对在社会环境经过一场段实践经验的人们—“中年们”来说,总会用自己的熟悉的应对方式去构建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所以他们总会对自己心理暗示说:我,别无选择。
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没必要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我们可以尝试多种模式,改变自己的单一模式,让生活可以更丰富和美好。但似乎周边的人包括自己都发现这样的过程很难,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并不如表面那么了解自己。罗伯特发明了一个理论:心理免疫的X光片。人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统来排斥不属于身体的微生物,而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它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当我们用新的方式行事时,免疫系统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为了避免这种焦虑,于是我们又用回老方法。其实这就是改变的困难的地方,也就是心理舒适区。而这个X光片能把你心里真正怕的东西给照出来。
他已经在日常改变自己的饮食行为习惯,但是在面对工作环境场所,明明非常不愿意,但还是一如既往的如此选择呢?因为熟悉的环境已经让他本能的反应,首先担心周围环境人对他的评价,让自己可以和人的距离感可以再近一些;其次要到达锁定目标,在竞争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加分项,同时也是一个可以快速获取成果的效率解决方法;
改变,首先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爱和怕,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走出生活的假设中,才能获得新的经验,迎来真正的改变。 期待不一样的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