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曾经听过一句俗语,生而为人,不如投个好胎。这话虽然有偏激绝对的嫌疑但是却也有它的些许道理,父母便是做人最开始的基础和底牌。大部分孩子能够幸运的拥有一对有爱有责任的父母,可也有一小部分孩子却没有这份幸运。
热播电视剧《安家》中,孙俪所饰演的女主房似锦,事业心强,工作雷厉风行,是同行眼中的“女魔头”,没有她卖不出去的房子,用优秀来形容似乎都不够。可这看似成功光线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噩梦---吸血鬼一样的母亲潘贵雨。这个母亲眼里只有房似锦的钱和儿子,其他女儿都只是她用来压榨的利用品。
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在近两年的频有体现,电视剧《欢乐颂》中樊胜美的母亲,同潘贵雨类似,拼命的压榨女儿来供养自己的儿子,哪怕自己的儿子并不孝顺也视而不见。也许唯一稍微好一点的便是对于樊胜美她还是多了那么一点点关心;《都挺好》中苏明玉的母亲,她自己便是一个交换的棋子,放弃自己的幸福来保障弟弟的户口,这种病态的愤怒都发泄到了苏明玉这个让她丢了工作的小女儿身上。
父母之爱,是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受到的第一份最纯粹最无私的爱。得到父母之爱的孩子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倘若缺失,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用一己之力去追赶,去汲取才能拥有同等的爱。用尽全力只想让妈妈爱我,这样的孩子该有多么悲伤。这本该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份礼物,可因为一些不配为父母的人,不仅没有礼物更可怕的是父母即是噩梦。
前段时间看了本最近大火的自传《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塔拉的成长经历则是另外一种不幸。她的父母不为钱,他们要禁锢的是思想。
塔拉的父亲患有躁郁症,被迫害妄想症,不允许孩子上学和去医院,认为这样会荼毒孩子的思想和意识。母亲逐渐被父亲同化,为了不违抗父亲的意志宁可永远不见自己的小女儿。二哥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一言不合就将塔拉的头按在马桶里,殴打,辱骂,似乎这并不是自己的妹妹。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塔拉,对自己常常产生自我怀疑,不敢接受别人的好意,怀有极强的防卫心理。她自己曾说“比起仁慈,我更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残忍。赞美对我来说是一种毒药,我被它噎住了。我期望教授对我大喊大叫,他没有这样做反而让我头晕目眩。我的丑恶一面必须得到表达。如果不是用他的声音来表达,我就需要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
因为极少感受到善意,因此比起别人的好她甚至更能承受他人的辱骂。自我觉醒后的塔拉,在许多善良的人的帮助下接受心理治疗,终于慢慢的变得合群,能够接受被爱和爱人。这本来该是本能,但因为不称职的父亲,这看似平常的一切,塔拉却付出了十年的努力。承认自己的来历,说出自己的经历,调节自己的情绪,勇敢的和那个糟糕的家庭说“不”。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起点也是孩子的终点。塔拉和房似锦走出来了,拼劲努力,从泥沼中爬出来。但潘贵雨的另外三个女儿,被母亲安排着成家生子,如果她的女儿们再有了女儿,她们是不是会成为另外三个潘贵雨,房似锦的不幸是不是依旧会继续延续。这种事光想想都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说:“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环时,也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后的子子孙孙,送上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你是在塑造未来。”
我的一位朋友,出生五天就被她的妈妈遗弃在路边。她是她母亲的第二个孩子,父母离婚,父亲不愿意要她,母亲着实抚养不了。后来她的爷爷不忍心,将她抱了回来,用米汤将她养大。如今的她也成了母亲,她曾对我说,自己前二十几年过得太苦,她不愿她的女儿再受一点苦。哪种颠沛流离,冷暖自知的日子自己受了就行了。为了孩子,她和先生就在家里附近的工厂两班倒很辛苦,可她不觉得,能每天见到自己的孩子让她感觉很幸福。朋友也是一位九零后妈妈,却从来不曾享受过父母之爱,自己的经历一直是心里最大的痛,我想她是将自己不幸的幼年映射在自己的女儿身上,给孩子她不曾享受过的一切,来治愈她自己的幼时。
我想朋友的女儿是幸福的,她的母亲经历痛苦,但却丝毫不想将同样的痛苦延续到女儿身上,待她长大后记忆中全是母亲慈爱的笑容。朋友给了她的孩子一个新的起点,让她可以比自己的妈妈轻松许多。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获得的职业,把一个孩子带到世界上付出的成本太少,所以这个世界上才有这许多不负责任的,甚至吸血鬼式的父母。但是要养育好一个孩子需要父母付出多少爱和艰辛。
像房似锦和塔拉这般极端恶劣的原生家庭其实还有很多只不过不被我们所知。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用自己的一生去治愈去改变去挣扎,或许卓有成效成功逆袭,或许用尽力气却收效甚微,但千万不要放弃。不是你不够好,只不过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所以命运才会给你别人没有的考验。你现在为自己的未来所做的一点一滴都会在日后成为自己和你以后的孩子的一份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