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章人物比较多有孔子、孟武伯以及孔门三大杰出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 孟武伯在前文介绍过,是鲁国权臣,三桓之一,是仲孙氏的负责人,此人为人骄奢淫逸,权力很大,但是专横跋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孟子的高祖父。孟武伯和他的父亲孟懿子对孔子非常尊敬,向孔子请教孝道以及治家方略。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仁乎”,子路达到仁人的标准了么?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问子路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了,孔子说“不知也”,其实就是还没有达到仁者的境界,孔子说,仲由可以做好在千乘兵车这样的大国管理军事,“赋”主要是治理军事,但是不知道他达到仁人的水平没有。 孟武伯又问“求也何如”,“求”就是冉有,他多才多艺,是非常杰出的管理人才,孔子说,冉求在千乘兵车这样的或者百乘兵车这样的大家族,可以做好大总管、总经理,但是不知道他达到仁人没有。 孟武伯又问“赤也何如”,“赤”是公西华,孔门杰出的外交人才,孔子回答,公西华可以做到穿戴端庄齐整,在朝堂上接待外宾,不知道他达到仁人没有。 从这章可见,孔子对弟子们的才能、特长了如指掌,而且孔门人才济济,有许多治世能臣,能做好很多的社会事物,但是对于“仁”这个境界,那是实实在在、从内心起心动念都要修到自自然然,才能称许的。 孔子从来不以“仁人”来称许人,在孔子这里,对于称仁是极高的赞誉,一般对于古人才这样称许,比如三代三贤:比干、箕子、微子,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孔子才称为仁人,对于自己的弟子,哪怕颜渊、仲弓这样出众的,也没有称呼,称颜渊是“贤哉回也”,对于仲弓,甚至说他可以“南面称君”,有这样的德行和才能,但也没有说他达到了仁者的境界。孔子谦虚自己也没有达到仁人的境界,“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如果说我是圣人仁人,我哪里敢当!我能做到的只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停的修养、提升自己,对于教育、教导从不厌倦,不知疲倦,当然,弟子们认为孔子早已达到仁人圣人的境界。 对于“仁者”的境界,朱子解释子路的时候说:“日月至焉者”,就是这些弟子们也很出众了,他们都会在某一天、某一段时间,保持、达到仁者的境界,颜子是“三月不违仁”,可以很多个月、很长时间不违背仁。我们普通人也一样,每个人都可能做一分钟、一小时或者一天的圣人,但是时间久了心就跑了,就不会达到时时刻刻有仁者的境界。而颜子这些圣贤,他们就是以心、以仁为自己的家,偶尔心会出去串串门,但是大部分时候是在家里的,普通人的心老在外面跑,经常不认识自己回家的路,不认识家门了,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