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读《学校会伤人》这本书,感触颇多。
这几年有很多成人在回忆自己当年的学校经验时,都非常为当初那个弱小的小孩同情心疼不已。美国学校趋向于用一套标准化测验来测试预测学生的智力和发展。这种固化孩子智力的方法完全是给孩子贴上了各种标签“蠢”、“普通”、只有少数孩子被预测很“聪明”。
在我所教的学校中,也是如此。根据成绩给学生划分为1号、2号、3号、4号。众所周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的差异性使得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种“1、2、3、4”的标签对孩子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新生儿是没有任何自我概念的,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取决于周围人,特别是父母的对待。父母对孩子的看待方式和对孩子能力的肯定或造就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成熟的父母会欣赏孩子探索实践后增加的能力,得到认同肯定后的孩子更加自信、自爱和自尊。也就形成了“我能行”的自我概念。
反之,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写到:“一般来说。儿童的自我评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自己举足轻重。另一种则认为自己一文不值。只要稍加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持后一种评价的孩子总是会听到身边的成人一次次地对他们重复“你将一事无成!”或“你这蠢”之类的话。
不仅很多父母如此口不择言,学校和老师对学生也经常出言不逊,给孩子贴上固化的标签。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无论身体和思维。这一秒与上一秒不同,明年与今年决不同。
所以,父母,老师,学校都万万不该给孩子贴标签。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也写到:“每个小孩无论他多么勇敢,我们都有办法让他丧失勇气,胆小怯懦。
孩子对自己的成长环境没得选,父母、老师、学校有责任为孩子塑造一个不贴标签、让孩子自由快乐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