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同事,前年孩子上幼儿园大班,同事就给报了语、数、英学科补习班,还报了硬笔书法班,同事全家齐动员,周六周日要么是在补习班,要么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大人小孩都辛苦。
我问同事幼儿园的孩子,至于这么给孩子上吗?
她说:“至于啊,你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太厉害了,你不上,根本不行,这是幼小衔接啊。”
我茫然地点了点头,本能地觉得这种做法不合适,但是也说不出所以然。
现在同事孩子上二年级,前两天老师“请家长”,说同事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要么低头玩小玩具,要么频频和同学说话,不注意听讲。同事听了老师的话,特别迷茫,自己在孩子身上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去培养孩子,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学科成绩也并不好。
最近在读《关键期关键帮助》,作者李跃儿认为,“幼小衔接”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幼小衔接”可不是让孩子去学习各种学科知识,而是要做好一下几点:
首先,做好思维模式的准备。
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记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发展过程。
孩子六岁之前就应该发展出善于思考的能力,以及对人类文化和成果的极大兴趣。并形成基本的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提前将小学的内容教给孩子,觉得这样孩子上学之后就可以领先一步,赢在起跑线上,以后就会轻松些。那是南辕北辙,因为4、5岁的孩子,他们的发育年龄还没有达到掌握一年级知识的能力,C于是只能靠记忆来完成。
如果获得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赞赏,孩子就会将这样的学习方法固定下来,形成只使用记忆和依靠别人提供的思考模式学习知识的方式。
如果一个人能不能建构自己的学术系统和能够掌握一门学问,不是看背会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他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上各类学科补习班,可能的确会使孩子在一,二年级时,成绩轻松领先于其他同学。但有些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会出现突然的学习困难,因为一二年级的内容是已经学过的,这会使他们以为上学得高分很容易,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也是他们本来就会的,就会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三年级开始,当学到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时,孩子的成绩就一下子落下来。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有的孩子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如果要帮人,就要把生存的技术交给他,而不是直接给他生存的产品。
将小学内容教给孩子的做法正是后一种,当孩子把已经学会的内容用完后,孩子一生的学习模式已经固定在一个对孩子不利的状态上,他们学习非常艰苦,成绩却与付出的努力不能划等号。
所以比较好的的学前准备,首先应该从小就给孩子培养良好的思维形式,比较好的方法是给孩子提供可以进行恰如其分的思考活动的工具,供他们工作;当他工作时,不要教孩子怎样去做,而是让他自行探索,探索完成了,思维也就完成了。
其次,还要做好让孩子保持探索的热情。
不表扬也不惩罚孩子,因为过分的用奖促使学习,会造成学习兴趣的转移,惩罚也会使孩子对探索失去热情。
另外,上小学前,孩子还需要要有熟练驾驭手部肌肉的能力。
孩子上学后要写字,写字使用的是手部的小肌肉群,如果不经过练习,直接让孩子写字,他就会感到特别困难。
孩子的肌肉发展,从大到小,先是大把的抓握,逐渐过渡到用纸尖捏东西,我们需要等待孩子的技术熟练起来。
最后,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发育年龄与实际年龄是否匹配。
孩子的入学年龄是由出生日期决定的,而发育年龄是指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也就是他的认知水平,社会性能力以及语言发展等方面的水平。
一些孩子的实际年龄和发育年龄是相同的,另一些孩子则显示出实际年龄高出或低于发育年龄的特征。发育年龄不同于智力发展水平,一个发育年龄相对于实际年龄来说比较落后的孩子,可能有极高的智力水平,但是他没有获得社会交往技能,自我控制能力差,如果这是、时让孩子入学,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很多困难。
作为家长,真正做好“幼小衔接”,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心理和人格的基础,而不是过早地教孩子认字儿、背诗、背乘法口诀、做数学题。否则,当孩子上了学,突然发现各种问题一大堆时,我们家长就得用12年的时间,甚至一生的时间补偿。还不一定能补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