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历史课是初中的一门普通课程,对于师生们而言并不特别。然而今天这堂课有校领导在一旁观摩,显得格外严肃。为了这堂课,苏宏特意准备了望远镜和投影机,调试了好几遍,确认无异常后便带上。
“一次公开课,至于费那么大劲吗?就因为校领导在旁边?”妻子徐丽不解地问道。
“你误会了,丽丽。”苏宏说,“这不是给校领导看的,而是给学生看的。我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历史。”
28岁的苏宏属于新一代年轻教师,从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便来到新安中学教学,这是他见习期满后的第一年,却也老练了不少,白色衬衫和黑框眼镜显得他很斯文。
在临上课前十分钟左右,苏宏走进了初二(2)班的教室,架起了天文望远镜和投影机,调试了一会,确认无误后,苏宏打开了备课的提纲和课本,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同学们和校领导也都陆续进入教室,等待着上课铃声。
随着上课铃声响起,苏宏开始了他的开场白。“同学们,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本学期历史课的第一章节:杜尔特文明的起源。”
苏宏熟练地运用投影机投影,短暂调整完毕后,一颗蓝色星球的图片清晰地体现在投影上。“我们人类居住的杜尔特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创立了文明,建立了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因此有了如今的生活。那么,有没有同学探究过人类从何而来?同学们马上就会知道。”苏宏拿出了一张图片后问道,“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星球吗?”
“杜尔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没错。那这颗呢?”苏宏用望远镜调整了焦距,此时投影出一颗与杜尔特有些相似的蓝色星球,但看上去比杜尔特大了些。此时,台下陷入了沉寂。
“不知道也没关系,我们用望远镜仔细观察。”苏宏调整了望远镜的焦距后,同学们看到了许多人在走路,甚至有些人在奔跑。那些人看似和杜尔特人的样貌差不多。
“这个星球上的人看上去有些忙碌。我猜,他们中有很多人正和我一样赶来工作地点上班,也有像同学们一样在前往学校学习。当然,也可能有人在旅行的路上,正前往下一个旅游景点。同学们觉得,这个星球的人和我们差别在哪?和我们杜尔特人有什么关系?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说错了也没关系。”苏宏问道。
胡凯先举了手,回答道:“这个星球的人和我们样貌相似,也是智能生命。”
“我觉得应该是和我们相似的基因,和我们是同类。”王媛答道。
“不同的物种不可能长得那么像,不会这么巧。他们就是我们的同类,只是他们在那座星球上,我们在杜尔特。”姜莲心答道。
“姜莲心同学,你说到了点上。在回答问题的三位同学中,你的答案是最接近的。”苏宏微笑着说,“这个蓝色的星球是地球,和杜尔特一样,地球上有充足的水源,也有蓝色的海洋,适宜人类生存。”
苏宏将望远镜的焦距调整到了远景,望远镜上显示了一条直线,直线上方显示了醒目的大字:1215光年。苏宏在黑板上写下了“光年”二字,接着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两个字的含义?1215光年又代表什么?”
李明举手答道:“光年是光在宇宙中传播一年所经过的距离。1215光年,就是光需要传播1215年所经过的距离。那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215年以前的画面。”
“非常正确,李明同学的光学理论学得很扎实。”苏宏说,“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玄幻?是不是很像在某些小说公众号上看到的玄幻小说一般,能穿越时空?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1215年以前的世界。”
台下的同学们有了一些小声讨论,苏宏抬手示意同学们安静。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一页。课本上提到,我们人类最早是地球上的物种,大约500多万年以前,人类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诞生。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类逐渐认识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早晚有一天,地球的资源会枯竭,届时人类在这座星球上将会无法生存。于是,人类开启了向外太空探索的道路。终于有一天,人类发现了一颗宜居行星,这颗行星与地球一样,它所围绕的恒星十分稳定,与恒星的距离适中,有着合适的光照和地表温度。于是,人类在这颗星球上发射了探测器,进行了很多探索和研究,也进行了一系列压力测试。科学家发现这座星球的气压和磁场相对稳定,有着适合人类生存的液态水,也有很多人类需要的资源。科学家们经过细致的分析,最终确认了将这座行星作为星际移民的目的地,这座行星便是杜尔特。后来,人类乘坐星际飞船到了杜尔特,我们带来了地球上的物种维持生态平衡,并建立了新的文明,在这座星球上工作、生活。刚才提到的光年是人类在地球上时使用的概念,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4天,杜尔特约为371.45天,科学家们为了严谨起见,将光年的单位进行了重新测算。”
苏宏停顿了一下,片刻后说道:“这一章节在我们的课本里不过寥寥三页,起源也交代清楚了,按理说,我完全可以引导同学们做这一章节的课后练习题,然后进入下一个章节进行学习。不过我认为,如果这一章节的课程就这样结束,未免可惜。就在前几天,我通过望远镜观察并截取到了一些视频,相信这些视频会颠覆大家的认知。”
紧接着,苏宏利用投影机投影了一段视频。在视频中,一只白色的熊在冰面上匍匐前行,显得十分憨态可掬。同学们看见这一幕,忍不住笑出了声。可在此之后不久,当大家看到冰面破碎后北极熊掉入水中,场面顿时陷入沉寂。
“这个动物名叫北极熊,是地球上极北之地特有的动物。地球上的南北两极极为寒冷,由于北极熊庞大的体积,它们极度依赖厚厚的冰层,冰面越稀薄,北极熊的行走越困难。这只北极熊匍匐前行,并不是因为它憨,而是实属无奈。”苏宏配上了汽车尾气和烟囱的图片后说,“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生产力大幅提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人类消耗了大量的化石燃料,致使大气中形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加剧了地球的气候变暖。在持续不断的气候变暖条件下,许多靠海的城市因此被淹没,北极的气温也逐年上涨,北极熊赖以生存的冰面变得越来越稀薄。有无数的北极熊因为冰面稀薄而掉进了水里。它们会游泳,可随着冰川融化,冰面越来越少,越来越稀薄,它们游不动了。北极熊因此成为了濒危物种。”说到这里,苏宏不禁黯然神伤。
话毕,苏宏放上了另一段视频,视频上放着一座包含着许多高楼大厦的地区被洪水瞬间淹没的情形,堤坝瞬间被冲垮,有个小男孩躲避不及被洪水冲走。在座的同学看到这一幕,不禁唏嘘起来。
苏宏配上了人类砍伐林木的照片,继续说道:“不仅是动物,人类自己也遭到了大自然的反噬。同学们看到的这个地方被洪水淹没了。由于过度开垦、砍伐林木导致了地球上的植被遭到破坏,连降大雨加剧了山洪暴发。在地球上,每年都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城市被洪水吞没,而因为山洪导致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不计其数。看着这个男孩子被冲走,我的心情十分沉重。然而更沉重的还在后面。”
接下来这段视频的地点发生在乡村地区,房屋老旧,村庄里一群孩子正在嬉戏。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些飞弹,一旁的老人大声吼叫,似乎在提醒什么。孩子们呆住了,还没等他们作出反应,飞弹砸向了他们,前一秒还在奔跑嬉戏的孩子瞬间血肉模糊,身体断了几截。其中一名孩童侥幸逃脱,见状后吓得大哭。同学们看到这里便炸了锅,破口大骂。苏宏见状后,再次举手示意同学们安静。
“孩子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嬉戏的时光竟然是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前一秒还是鲜活的生命,下一秒就成了尸体,甚至尸骨无存。亲友们不得不接受天人永隔,甚至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残酷现实。这就是战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战争的目的除了权力的争斗外,也包括对资源的争夺。为了获取他们的利益,这些人会堂而皇之地以国家利益、信仰和人民为名发动战争。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各国的资源也开始逐渐枯竭。本国的资源枯竭了,就要向外去索取。买得到就买,买不到就巧取豪夺。战争中遭到误伤的平民不计其数,老百姓因此有了深重的苦难,而各国间的互相攻伐使本就相对稀缺的资源变得雪上加霜。”说到这里,苏宏不禁哀叹。
“同学们,这就是1215年以前人类生活的世界。诚然,在这颗蔚蓝色星球上也有人过着美好的生活,和我们现在在杜尔特一样,在咖啡厅里尽情享受着咖啡,在电影院里看着电影,在海边度假,然而一切成了过去时。人们享受着科技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在破坏这个星球,星球上的资源也面临枯竭。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排放废气和废水、大肆砍伐、开火引战,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当我看到这些事后,我和你们一样愤怒,却也无可奈何。”苏宏围着讲台缓缓踱步,眼中泛起了一丝泪花,而后接着说道,“看到同学们满腔义愤地谴责发动战争的人,我很欣慰,这说明同学们有良知,有正义感。但愤怒过后,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同学们刚才谴责的那些人,其实是我们的祖先。他们并不是另外的智能生命,而恰恰是我们人类自己。”
“那么,在如此残酷的历史事实下,课本上的寥寥三页纸概括了我们在杜尔特上开创了文明就显得苍白无力。课本上提到了地球上的资源耗尽,却对地球资源如何耗尽以及许多背后的故事只字未提。同学们刚才看到的就是课本上未提及的历史。而这便是真正的历史,是血琳琳的现实。我们常说,史能鉴今,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反思历史,是为了从过去的点点滴滴中吸取教训,不让同样的悲剧重演。我建议同学们抽空多去天文馆看看,看看人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看看过去的人们所经历的事。请同学们谨记,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以保护环境为己任,不要像他们那样肆意挥霍并滥用资源,放纵是要付出代价的。”
台下再次陷入沉寂。良久后,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苏宏说了一句:“同学们,下课!”此时,旁听的校长刘威鼓起了掌,其他校领导和学生们也跟着鼓掌,一时间,全场掌声雷动。苏宏向学生们和校领导深深地鞠了一躬。
“苏老师,请留步。”苏宏走出教室后,刘威在背后叫住了苏宏,“你今天的公开课很棒,我有一个请求。你课上的视频和照片我能否保存一份,我想让我的孙子和孙女也看看,让他们也了解真实的历史。你说的对,以史为镜才能鉴今。”
“没问题,校长。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重视这些问题,这是我上今天这堂课的意义。”苏宏说道。
苏宏满意地走出了教室。正如他所说,他让他的学生了解了真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