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花白: 简书人物专题主编,百度百科TA说专栏作者,手百问答签约作者,慈怀读书会签约作者。
一颗花白,看着这名字就挺喜庆的,我能联想到的有一棵什么什么菜,什么花又是花又是菜?不知道用什么菜来形容,不过声音挺悦耳,如果用形容菜的词来形容,应该就是清脆爽口。
分享的内容是:写作者应保持童真。
分享的日期,刚好是六一儿童节,也特别应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开始怀旧了。而且特别怕老。怕老,可能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还都嚷嚷着自己还是孩子,不管多大都要过儿童节。那些个大号的文章也全都是关于儿童节的,怀旧的。
昨天看到一个群里,有朋友发了个好多老年人穿着各种服饰,有民族服饰、广场舞服饰、校服(国外校服那种),无一例外都带着红领巾,举行一个大游行,唱着《共产主义接班人》。看着就特别有朝气。
这也是一份童真吧!每个人骨子里都应该是保持一份童真。
“尤其对我们写作者而言,天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品质。”一颗花白这样说关于写作和天真的关系。
“我今天要说的主题:写作者应常怀天真。指的不是单薄的天真,没有物质基础的天真,没有支撑力的天真。自身没有能力保护的那种天真。我是说你应该打造一身盔甲来抵御现实世界的种种考验,来长久的维护自己内心的天真。”花白这样描述写作者跟天真的关系。
关于这一点,我想大概就是很多爱好写作的人,并没有辞职专注于写作的原因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靠写作维持生计,大部分应该是当做一种生活的调剂吧,我是这样想的。
昨天有个同样爱好写作的朋友,跟我闲聊,还真是跟这方面不谋而合。他说,“你该报个写作班,好好学习一下,我看你挺爱看书,爱写作的。”虽然他对此不屑一顾,认为那都是套路。他说他在简书都两年了,啥套路都见过,也就看开了。
其实我自己挺矛盾的。我又想着能让自己的文字有价值,又怕做不到,还怕一旦进了写作班,反而没得写了。大概像我这样的不多,又想着变现,又不去做。
如果一直没有经济上的回报,没有变现,我会坚持多久?这大概就是他建议我往变现的路上走的原因吧!
他说他见过太多,一开始热情慢慢,后来就销声匿迹的写作者了。怕我也会渐渐放弃写作,那就挺可惜了。
花白老师还提到了关于自己,最初在QQ空间里的随笔,说那根本不能称为作品,只是自己的自嗨,并不能给别人带来东西。
其实我以前也是特爱在空间里自嗨,现在看来真的挺幼稚。倒不是说文字,是说这种自以为有才华,又觉得无人欣赏的心态,可能这是很多初学写作的人,都会经历的。虽然我还没走到商业化的写作道路上。
关于童真这一块,我想起了前一段跟孩子的对话。
“这是一颗杨树”,我指着不远处的一颗树,对孩子说。“羊长在树上了?”。我听后,哈哈大笑,又觉得挺有趣,想着哪天写文章可以用起来,一直没用上。
我想这童言童趣,我们经常会不经意听到,或者看到,只会哈哈一乐吧!
花白还提到了几位作者文章里的天真,是充满小孩子语气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子过来的啊,可经常却失去了这份童真,过于功利化。
这也是我迟迟没去报写作班的原因之一,我怕失了我最初写作的那份初心,丢了那份童真。
我的父亲跟我说你现在写文章能赚钱了,你就一直写一直写就像画钞票一样。这个就是比较浅层的目光,只看得到钱。这是花白老师她父亲对于她写作的态度。虽然写作,也算是一种职业,好像一旦跟金钱挂上,就成了廉价的商品了,还是批量生产出来的。
在我看来,上帝给予一个人的才华是极其有限的,不能过度的开采,否则就会早早的衰竭。出自花白。
不知道上帝分给我了多少的才华,是论斤约的,还是多长时间的?还是不要浪费了,虽然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写作的才华?
诚如花白说的,今次分享没有干货。好像习惯了听课就得有干货,不然就没有收获似的。我倒觉得,可以听一听别的写作者对于写作的心得,哪怕只有一个方面,一个点,都是挺不错的收获。可能当时没什么用处。别人的东西就是说的再好,你不做,不去实践,只能是别人的,变不成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