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就是软件工程师》这本书后,感觉它像一位经验老道的行业前辈,用平实却深刻的笔触剖开了这个职业的真实肌理。其中,有三个话题让我感悟颇深 ——困扰无数从业者的 35 岁危机、决定长期竞争力的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中 “一加一大于二” 的深层逻辑。今天,想把这些阅读时的触动与思考,慢慢铺陈开来和大家聊聊。
困扰无数从业者的35岁危机。为什么这个点让我产生共鸣呢?追溯其来源,就是之前的我一直认为学软件的都是吃青春饭,而且未来的职业规划里也并没有考虑过软件工程师这个职业,但是书中却告诉了我一个观点:这个行业不存在真正年龄的坎儿,只存在能力的坎儿。仔细想一想,其实所有行业都是如此,只是软件工程师这一行的容错率会比较低,你可能到岁数就干不下去了,而在别的行业还能混下去。归根结底,只要一个人的能力够用,他是很难被优化掉的。结合我自己来说一说,我现在的职业规划里已经把这个职业放在了首位,你们可能会觉得突然,但是我也不过多赘述了,简单说,我在这条路上学习的过程中,让我看到了很明确的方向。我自认为我的能力并不差,也许我在真正从事这一行业之后,我并不会担心“35岁危机”。
决定长期竞争力的元能力。所谓元能力,是指那些底层的、可迁移的能力,像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技术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它们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新换代,而元能力才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我想我现在需要锻炼的,就是我的元能力。书中提到:在招聘面试环节,考察一个人的元能力至关重要。这种能力是由内而发的,有了强大的元能力,可能在某一次分享会中、甚至是交谈过程中,都能让别人时不时感到小惊喜,随之而来的,你可能会得到更多人的赏识以及更多的机会。
团队协作中 “一加一大于二” 的深层逻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只又仔细阅读了书中的这一部分内容。书中说:好的管理者,要善于发起团队合作,善于协同相关的周边业务组一起做事,不光自己闷头干活。好的团队协作,团队之间是能形成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的意思是说,我自己这边提升了0.5,你那边也提升了0.5,这样彼此都是1.5,变成一加一大于二。这一部分可以说,不是给了我有很大的感悟,而是教会我应该怎么样领导一个团队。当下我作为一个队伍的组长,我每天都在想该如何分工,该如何领导我的组员相互配合,如何带领我的小队一步步做出满意的成果。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在领导力这方面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总之,《这就是软件工程师》带给我的不仅是对职业真相的认知,更是一份踏实前行的底气。35 岁的焦虑在 “能力为王” 的逻辑里消解,让我明白职业长跑拼的从不是年龄数字;元能力的重要性,提醒我在成长过程中锚定不变的核心;而团队协作的 “化学反应” 论,则让我在带领小队前行时,多了份协同共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