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可而止方能恰到好处

曾经在一个视频上看到一位主持人说人生最幸福的七个瞬间:大病初愈、失而复得、虚惊一场、不期而遇、久别重逢、如约而至、还有来日可期。

还有两个词是可以贯穿我们整个人生当中的,既能在为人处世和工作生活指导我们,更是我们处理人情社会和各类事务的一种愿景。那就是一个是适可而止,另一个是恰到好处。

“适可而止”与“恰到好处”意义相近,两者皆有做事恰当的意思;区别在于“适可而止”有劝诫之意,偏重于“止”;而“恰到好处”有褒扬的含义,偏重于“行”。反义词就是过犹不及。

我觉得很多方面上都需要注意的,无论人际关系中还是实际事物中,我们通常说的要把握一个度。也就是老祖宗说的儒家思想中庸“无过之、无不及”。

适可而止需要节制、需要把握分寸才能恰到好处。

适可而止的节制并不是一件能轻易做到的事情。

对于喜欢吃的食物,小时候母亲会攒着藏着留着过年的时候拿出来吃,后来生活条件好了,生活物资逐渐丰富了,对于喜欢的吃的食物依旧会连续几天重样。想必每个人小时候都会这样的经历,对于好吃的喜欢吃的食物通常会一次性吃个够,因为并不知道下次再吃到会是猴年马月了。

对于家庭子女教育也是如此,几十年,父母对孩子管教严格甚至严苛。到如今,家长都是职场上的一员,因为各种因素,对于孩子教育方式又显得过于放纵,造成许多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节制变成了一种越来越稀罕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眼里,节制是一种美德,是和谐与幸福生活的基石。他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或坏,一切取决于“度”,人的行为应该在“过”和“不及”之间的中间地带。比如,勇敢作为一种德行,位于莽撞和怯懦之间,勇敢过头是莽撞,勇敢不足是怯懦。同样,慷慨位于奢侈和吝啬之间;友善位于逢迎和粗野之间。“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才是最好的德行。

然而,实际生活中我们总是努力地要消除许多东西,认为这些东西是坏的,而没有考虑它们的危害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问题不是这些东西的存在,而是它们的“剂量”过多或过少了。通常所说的禁果效益也就是如此,所以,节制是很难的一件事,尤其是节制自己。

要达到轻松自如做到节制,我们就必须停止排斥很多东西,不再用好与坏的二元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是适当的标准来衡量一切。只要适度,很多事情就都是好事情,很多东西就都是好东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