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键词:情绪
在对话里,使它转变为关键对话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情绪。如何认识在对话中的情绪?
①产生情绪的主动方是自己
这里我画了一个导图。在对话的过程中,心理状态的改变。情绪是我们主观的表现,受潜意识构想的支配,多数为主观臆断。在我看来,它背后的产生因素是经历,就像谈话中压抑情绪最终强烈爆发一样,失望攒多了就是绝望,导致情绪往负方面发展,自己受到伤害。而情绪的另一个正方面。比如,第一次见面印象不错,这个点是加分的。第二次一起办一个事情,觉得他这个人迟到了感觉不太好大打折扣,第三次第四次...... 正方面的情绪也可能变成负方面的情绪,所以及时止步及时沟通是解决情绪问题的重要途径。
②产生情绪的处理方是自己
处理即解决办法,可以使用心理暗示,沟通等方式。使用心理暗示的时候,要注意对对方的观察,确认事实和构想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个方法不是最快捷和普遍的。有效沟通能够把事实摆在台面上,直接对话(前提是双方坦诚相待)。
2.关键词:对话时情绪的处理
(1)关注你的行为表现(应对方式)
作为主动方,是否有强加观点,控制话题的表现;作为被动方,有没有沉默或者爆发的情况,有没有做到“不做违心的发言”
(2)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
情绪表达,用5why法连续发问自己,思考此刻情绪是什么,判断产生原因,确定真实情绪。
(3)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
质疑你的感受和想法
不要把想法和事实混为一谈
(4)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寻找依据,关注“过激”措辞
我觉得这里要避免经验主义,从“我以为”中找到依据,而是要客观的在当事人,情形,各个角度去思考,才会更靠近事实。
3.关键词:改变惯性思维
面对情绪问题时,我们大多数都会选择逃避问题,三种心理想法,言行不一
(1)受害者想法-“这可不是我的错”
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想法,夸大自己的无辜。在对话或者具体事件中,作为参与者,我们必须承担着一部分责任。这种想法的目的是想掩饰自己在问题中的责任。秒懂案例:绿茶。她们表面包揽一切责任,实际上话语处处针对人,责任外推。
解决办法:联系事实。找到自己在对话或者事情上的立足点,联系自己关注的地方,进行事实引导。
(2)大反派想法-“这都是你造成的”
强调对方的错误,甚至给对方强加恶意的标签,是这种想法的表现形式。比如:男女生间的双标。男生认为没有谈过恋爱的女生才是好女生,女生认为没有异性闺蜜的男生才不是渣男。这其实就是一种强加标签的现象。
解决办法: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处理问题,把对方当做正常人,理性的人。
(3)无助者想法-“这事我也没办法”
这是逃避问题使用最多的想法。因为这个一句话就可以避免很多事情的发生,但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这样的回答会给对方“敷衍”的感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解决办法:action 行动起来。当生出这种想法的时候,及时发现,然后转变说话“这事我可以想想再给你答复”“要不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在我自己身上,我以前是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总是觉得拒绝别人不好,能做到的一定要帮别人做,现在说话的表达上会有意无意的加上“可能”“也许”的词汇
。言行不一的表达不仅效率还会低下而且浪费时间,而且还会让自己难受,影响情绪,对对方的不满也会增加。所以,我觉得透过现象情绪看事实表现可能是更加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