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一开始讲的故事就是内在关系模式的投射。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自己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去替同学做兼职,她在一个超市柜台帮忙卖酸奶,我替她卖了一天酸奶。本来想多替她几天,没想到我做了一天就做不下去了。管我的是一个瘦瘦的中年妇女,还有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胖胖的中年妇女大多数时间都在和别人聊天,还对我挑三拣四,一会嫌我声音低,一会嫌我卖的少。最重要的是她说了一句话:你这不是促销,没你们这些大学生,我们一天也卖这么多,有你们和没你们没啥区别。
当时听了这话实在受不了,因为自己一直在努力,而且那个瘦瘦的阿姨在给我提建议,让我不断改进,最后我们相处很好。但是这个胖胖的中年妇女一走到我身边就否定我,藐视我。干了一天我就走人了,做的不对的地方可以提意见,我可以改。不要对我进行人身攻击,不要否定我们这个群体。我当时还为这件事难过了好几天,后来也渐渐忘了。
今天看到文中的故事,我想到了卖酸奶的这个胖阿姨就是这样,她面对我们有自卑,而当她发现我们也不过如此时,就会踩我们,把自卑传递给我们。当她打击我们的时候,就是将她内在的自卑展现到了当下的关系中。
任何关系中都有这种战争:我想把我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你,你也想把你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我。在我和卖酸奶的胖阿姨相处过程中,她把她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了我。
在家里,我爸有时候也会说我,还大学生呢,啥也不会。当他把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我时,我默默地接受了,每次都好像他赢了。最近的一次谈话时,我终于瞅着了机会反驳了他一次,我爸让我考博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说,你不是说念大学,念研究生白念了吗,那我念博士干嘛。反驳了我爸后,我的心里特别爽,不过还会有种罪恶感。但是我觉得这就是为自己发声,是我自己的一种进步。
学习了心理学的人和没学心理学的人,看同一个世界,分别看到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刚开始你觉得开心,后来意识到根源的问题时,你想要拯救身边的人,后来觉得无能为力的时候,只能先拯救自己。
人和人谈话时,必然在传递两个层面的信息:事实和情绪。所以,我们要去辨析,对方传递的客观事实信息是什么,传递的主观情绪信息又是什么。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则要驳回或化解。我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不敢驳回,慢慢要学会驳回。
在关系中,我们会玩各种自恋的游戏,去追逐“我是对的”、“我比你强”这种自恋感。一旦有人,在不破坏我们自恋的情形下,和我们构建了基本平等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这种关系,也是最舒服的。
内在关系模式就是一个人的命运,那么,做父母的,和孩子构建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应该是父母能给孩子的一个最好的礼物了,这样的父母只能说是求之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