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19 武志红心理学打卡 333-52
如何构建健康/平等的关系。
自信就是“内在父母相信内在小孩”。如果在童年时,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的相信,他就会把这个关系模式内化到内心,从而形成了自信的内在关系模式。同样的,自卑就是“内在父母不相信内在小孩”;倔强,就是“你又不爱我,凭什么让我听你的”。
所以说,任何一个用来描绘性格的词汇,都可以放到关系的框架内去理解。
人和人谈话时,必然在传递两个层面的信息:事实和情绪。
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则要驳回或化解。
在专栏中的故事中,女大学生回答老板的,"我一天挣的,比你一年都多。”她尊重了事实——老板的确比她挣得多得多,这个事实要尊重,所以她说:是啊,我一辈子可能都挣不了你一年的。。
但老板传递过来的垃圾情绪,她驳了回去,所以她说:可是你很累,我不想过你这种生活。。
她在一个充分被尊重的原生家庭长大,由此形成了平等的不卑不亢感。。
如何去构建更健康的关系,这可以概括为三点:
形成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要知道当下的关系模式,都是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而内在关系模式,则是内化了童年关系模式的结果。
当对方的互动太有问题时,可以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抄后路”,也就是点出对方互动中的心理逻辑,点破他试图构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破”。
尊重事实,化解情绪,转而去构建平等的关系模式,这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