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如何使用“内在关系模式”的理论去构建健康的关系。
001 内在关系模式的投射:
用来描述性格的词汇,比如自卑、自信等,不仅仅是个人特质,它们表达的其实是关系。任何一个用来描绘性格的词汇,都可以放到关系的框架内去理解。
性格是在关系中形成、关系中展现,也是在关系中改变的。所以,凡是描绘性格的词汇,本质上也能够在关系中体现出来。比如,自卑和自信。
留言中有个例子,一个80后男青年奇怪自己在和90后交往的过程中明明给予了90后充分的认可和肯定,但为什么反而总是被90后看轻甚至欺负?这是因为他的原生家庭很不好,并没有给他充分的认可,导致自卑内化成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所以在和90后交往的过程中,他不自觉会将自己置身于低人一等的位置,就像在暗示别人:“你快来欺负我啊?”这样,别人接收到他是个好欺负的人这个信号,不欺负他才怪。
作者在文中举的那个例子就更能说明问题,刚好和80后男青年相反,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小姑娘能在和霸道老板相处的过程中不卑不亢,甚至赢得了霸道老板的尊重。这是因为小姑娘是在一个充分被尊重的原生家庭长大,由此形成了不卑不亢感,这种内在模式在新的关系中投射出来,就表现出了她与别人交往时持有的尊重又平等的态度,这才赢得了老板的看重。
就像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作为大boss的存在,如果你只是单纯把他当作领导者,把自己摆在下位者的位置,什么都服从boss的安排,那么这个大boss就不会太过尊重你,如果你拿出平等的姿态,敢于质疑他的观点,他反而会对你另眼相看,比如乔布斯就是这样的老板。
所以,一旦确定自己有某种性格,那么这种性格就是在过去的关系中形成的,也是对过去关系模式的投射。
002 内在关系模式之战:
任何关系中都有这种战争,我想把我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你,你想把你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我。
而且,因为人最本质的自恋,内在关系模式很容易有谁高谁低的问题,那么这种争斗就看谁最后占据关系的制高点。
关系之间是有地位的高低之分的,而地位高低只有三种状态,要么高于你,要么低于你,要么就是和你平等。比如,通常情况下,上司的地位高于你,下属的地位低于你,而同事的地位就和你基本平等。
而且哪怕是表面上相互平等的关系,通常也有高低的区别,比如同事之中,有的地位比其他人明显要高。比如夫妻关系中,妻管严的丈夫地位就低于妻子。
每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都不同,在一段新的关系中,关系的双方都想要把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对方,让对方服从于自己的关系模式,这就是内在关系模式之战,这时候地位高的人就容易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也就是说,在社会地位悬殊的关系中,地位高的往往很容易站到制高点。比如孩子服从于父母,学生服从于老师,员工服从于老板。
但除了社会地位之外,还存在心理地位,心理地位才是一段关系中双方所处地位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晚年得子的中年男子,他把孩子宠上了天,什么都顺着孩子,孩子一有什么要求,通通满足,哪怕是要天上的星星也会想方设法摘下来。这时候,虽然社会地位是中年男子高于他的孩子,但心理地位则是他的孩子高于他,在这段关系中,他的孩子才是占据制高点的那个人。
也就是说,在内在关系模式之战,在一方心目中心理地位更高的另一方,占据关系的制高点。
003 事实和情绪:
人和人谈话时,必然在传递两个层面的信息:事实和情绪。所以,我们要去辨析,对方传递的客观事实信息是什么,传递的主观情绪信息又是什么。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则要驳回或化解。
客观事实有对错之分,比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如果有人说太阳是从西边升起的,这是可以辩驳的,你可以驳回,如果是正确的话,就需要尊重。
情绪是主观的,没有对错之分,所以,谈话的客观事实部分哪怕你不认同,但主观的情绪,只要是可以表示支持的,如果这个主观的情绪是垃圾情绪,比如是向你表达鄙视、质疑,你就可以驳回,如果是向你表达自卑的情绪、焦虑的情绪,你就可以设法帮助对方化解这些垃圾情绪。
004 构建平等的关系:
在一个充分被尊重的原生家庭长大,由此形成了平等的不卑不亢感。
平等的关系才是最自在的关系,因为不管是被尊崇还是被贬低,都会让我们感觉不自在。所以,平等的关系才是我们最想要的、也最舒服的关系。
比如文中的小姑娘,正是因为在和老板相处的过程中不卑不亢,最后才赢得了老板的尊重。
做父母的,和孩子建立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参考资料: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