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伯说:“所有真实的人生都在于相遇。”
是一种什么力量?在一声召唤下,这么多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纷纷赶来相聚在郑州。相信这是一场最美的遇见,大家一见面就如家人一般亲切,那是新网师的力量啊。
郝晓东老师首先了回忆了十年前的共读。那时的条件非常的艰苦,大家轮流做饭,共读场面热烈。那段记忆成为了他们的一笔财富。
李末校长的分享让我看到了新网师人的教育情怀,从上学时期的经历,开始谈起到工作后的困境以及加入新老师之后的探索与突破。为什么被开除了两次还能成为一个还算优秀的老师,甚至做校长?一个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到底是天赋努力还是相遇,还是兼而有之?那是因为李校长无论何时都没有放弃对真教育的追求。他认为可以慢但不能站,脆弱的坚持要比放弃要好。
李校长从专业发展中的课堂困境、班级管理困境,学校管理困境。等问题当中找到了解决这些困境的方法。那就是教师要走专业发展的道路。学校开启新教育实验。课堂困境。解决办法就是构筑理想课堂。班级管理的困境,缔造完美教室。学校管理的困境研发卓越课程,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共建,合作共育。
李校长分别为我们介绍了郑州第三附属小学开展的校本课程:有身体课程,让每一个孩子。在小学毕业时能够上够200节轮滑课、足球、跆拳道、篮球。让每一个学生都至少会弹奏三种乐器的艺术课程。孩子们每天中午练习乐器20分钟,还会定期的开小乔音乐会。音乐会上孩子们表演,让我非常的感动。大语文课程,让孩子们大量阅读,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书籍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人格课程,从来不主观放弃每一名学生;追求教学成绩,但更注重取得成绩的途径;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努力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埋怨是没有用的,不在办公室和学校埋怨学生和家长;愿意敞开与同事合作,与他做朋友;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习惯,不断通过听书,阅读反思等更换自己的头脑,保持乐观精神和上进势头。要维护学生的尊严,在处理事情时要保证公平。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的生命变得更加的灿烂,有活力。
学校课程的设置都是符合内在的规律的:符合怀特海的认知三段论、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
好的课程离不开好的教研团队。1、全体教研成员的秩序意识;2、每个成员的开放意识;3、所有成员都有的共同的朝向4、不把问题解决,绝不罢休的决心和行动。
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家校合作共建,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都有序开展,让我感受到一所学校生命的活力。
最后李校长提出的几点感悟让我深受启发。他说一所学校的运转以课程为骨架,课堂为血肉教研,为能量补充;一个教师的发展遇到瓶颈往往不是技能的事,而是境界上出了问题,他的自我完整性没有提升,限制了他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境界上的问题解决之后很重要的一环是从经验主义走向建构主义。教师团队的学习力之和是教师发展的源动力。每一个人都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让我们怀着复杂的人性去爱。
当一个教师,她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结合在一起时,教师是在帮助学生成长,学生也在帮助教师成长,这种相互信仰,相互帮助的关系,是教育中的核心关系。
真正的共读开始了,首先郝老师通过目录为我们梳理了一下本书当中主要所讲的观点。本书的重点主要是讲源自心灵的教学,主要讲的是研究知识,研究学生和研究自我。第1章主要讲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第2章主要讲恐惧的文化。第3章讲的是教与学的悖论。第4章第5章第6章主要讲共同体,分别讲了求知与共同体,教学于共同体,学习于共同体。最后讲的是不再分离的心怀希望的教学。通过对框架式的梳理,让我对整本书的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在导言部分主要针对的是教育中什么问题?是教学的困境。
作者按照什么是教学中的困境?造成教学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困境?分别从研究知识(包括方法)、研究学生、研究自我按照这样的框架逻辑,让我们去理解作者帕克.帕尔默先生要表达的意思。
教学与自我: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关注教师的内心,容易忽略情感的我。什么是精神的我?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我的热爱。认识学生、认识学科主要取决于是否能认识自我。教师的自我认识才有助于教好我们的学生,教好我们的学科。
而自我认识有三个重要的途径——即理智的、情感的、精神的——三者不可偏废。
师生之间的交往不能当成小白鼠、不是用心,而是用策略,这样的教育是很糟糕的。教育需要关系、共鸣,设身处地,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且能够表示共鸣。发自内心地对教育的体验,学生忘记了知识,把所学能够融入心灵深处的东西。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是熟悉,我们的教学乃至生活就是越踏实。
好的医生是治疗未病,好的教师能把知识和生命不分离。
好的教育是让学生能够有健康的身体为保障的前提下发展学生,当学生有了学习知识的快乐有了展现自我的成就感,那么每一位学生的童年都是快乐的。
学习就像是在爬一座山,艰难而有意义,当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在导师的带领下能理解一些是多么幸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