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民的书《我的经验与教训》最近很火,我也不能免俗,买来并且很快读完了。
苏世民的人脉确实可以,书的封面中有周小川和马云为其推介,内页中还有14页的推介文字,汇集了数十名中外大佬。
先介绍一下苏世民其人。英文名史蒂芬·施瓦茨曼,1947年生人,黑石集团创始人、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黑石集团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或者叫私募股权基金,目前管理的资产超过5000亿美元。苏世民本人的财富近200亿美元,曾被《财富》杂志誉为“华尔街之王”。
苏世民起点很高,耶鲁上的本科,专业“文化和行为”,他说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和人类学”。毕业后干了半年投行,又服了半年兵役,之后去哈佛商学院读书,成为美国最早的一批MBA。
毕业后到雷曼兄弟,工作六七年就当上合伙人,成为华尔街的精英分子。
1985年,38岁的苏世民离开雷曼兄弟。雷曼兄弟的另一位高管、曾经担任美国商务部长、60岁的彼得,和他一起离开雷曼,共同创建了黑石。苏世民的名字在德语中有“黑色”的意思,彼得的名字在希腊语中有“石头”的意思,这就是黑石(Blackstone)的来源。
苏世民40多年的职业生涯可谓顺风顺水,唯一的曲折是黑石刚成立时募集资金遇到的困难。毕竟是刚刚下海,没有业绩,人们要把钱交给他们打理还是不放心。所以苏世民分享给追随者的箴言中有这么一段:没有创业者会设想到未来的痛苦,也没有人想要痛苦,但现实就是,新事物的诞生必然伴随着阵痛,这是不可避免的。
好在这个阵痛期并不长,大概一年之后,黑石就走上了正轨。
黑石的业务模式与这些年在国内大行其道的私募股权基金(PE)一样。从养老基金、大公司等筹集资金,投入到看中的股权项目,升值后卖掉,周期大概7至10年。黑石作为基金管理人,每年可以按资产规模的1%-2%提取管理费,升值部分一般2:8分成,20%归管理人,80%归出资人。
黑石与巴菲特有所不同。两者都是做股权投资,巴菲特基本上投资二级市场,就是买卖股票。黑石主要是针对一级市场。看中哪个公司,就把它买下来,或者分拆出售,或者运营一段时间,等业绩改善后再行出售。
也有在二级市场收购股权的。看到哪个公司价值低估,实行要约收购,然后提升管理,伺机出售,甚至再次上市。前一段高瓴资本在香港市场就这么玩过一次,标的是百丽鞋业。
我也算接触过黑石的这种商业模式。有投行向我们推介东欧的某个码头资产,持有者之一即是黑石,而且它是几年前从其他股东处收购的。
黑石最大的业务是房地产,在房地产周期的低点买入资产,高点抛出。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房地产炒家。最近传出,黑石要收购潘石屹的SOHO中国。
黑石做到今天的业绩,自然得益于其优秀的文化。全书读下来,我觉得黑石文化优秀之处有两点,一是录用“10分人才”,各条业务线录用的都是行业中最优秀的人。二是开诚布公的团队文化。苏世民称,黑石的投资决策不是最高长官作出的,也不是投委会作出的,而是参与项目的团队成员共同作出。大意就是很民主,谁都可以发表意见,没有大公司的臃肿和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创业公司的激情和高效。
苏世民用了最好的语言,来评价黑石以及他自己的商业和慈善行为。但读到后半部分,我是有一些疑虑的。
从书中的表述来看,在2005年和2006年,苏世民就时不时流露出对危机的警觉,并且在房地产领域积极控制风险。苏世民甚至重点介绍了希尔顿酒店收购案,视其为重要业绩。
我查找了一些资料,来还源一下希尔顿酒店收购案。
2007年10月,黑石较市场价格溢价32%,耗资27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酒店集团,并将其下市。金融海啸即将到来,所有的资产价格在随后都一落千丈。
2013年,黑石将希尔顿集团重新上市。2016年,黑石将希尔顿集团25%股份售予海航集团,价格为65亿美元。以此推算,其时希尔顿集团的市值为260亿美元。今天,希尔顿最新的市值为190亿美元。当然,黑石现在已经将希尔顿集团的股份全部抛光了。
苏世民称黑石收购希尔顿,为投资人赚了140亿美元。我不知道这个帐是怎么算的。在金融海啸暴发前的最后一刻,完成了全球最大的一宗酒店资产收购案,并且对此案例没有丝毫的反思。这让我对黑石的信仰有了一些动摇。
黑石上市也是充满争议的一个行为。
美国的股票市场,有各色各样的奇葩公司。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主业就是炒股,股价还高达25万美元每股。黑石这样的私募股权基金也在其中。中国也有很多早期看不清楚的公司在美国上市,拼多多、蔚来、瑞幸。这其中有可能跑出黑马,比如拼多多,也可能暴出垃圾,比如瑞幸。
你可以说美股包容大气,也可以说良莠混杂。美国人的理念是,谁都可以来上市,喜不喜欢这个公司,市场自行判断,投资者用脚投票。
2007年下半年的某一天,黑石集团股票在美国上市,发行价每股31美元,募集资金约70亿美元,公司市值约300亿美元。
这个时候,金融海啸已经在地球的某个角落生成,即将肆虐华尔街,并且扫荡全世界。2008年,黑石的股价最低跌落至每股3.55美元。即便到今天,黑石的股价也只有每股51美元,市值342亿美元。因为中间可能有股份回购或者分红等因素,不能说黑石一点都没有升值。但是,升值的力度确实不大。我估摸着,黑石从上市至今,13年时间,公司价值大约提升100%。你能说这是一家优秀的公司吗?
有批评者称,黑石在利益倾向方面,管理层(含员工)第一,出资者第二,股东第三。作为佐证的是,黑石近两年的人力资本支出都在30亿美元以上,人均近200万美元。苏世民在向中国读者推销本书时称,这本书价值15亿美元,因为他写了两年,而他每年的薪酬是7至8亿美元。当然,7至8亿美元的年薪或许包含了分红。
有必要交待一下,黑石上市与中国也有一些交集。2007年,我国的主权投资公司“中投”刚刚成立,即以基石投资者身份认购了黑石集团约10%的股份,出资30亿美元,价格为每股29.5美元。刚才说了,在2008年的最低点,黑石跌到3.55美元每股,中投的投资亏损了80%以上。当时中投的董事长是楼继伟先生,可以猜想楼部长在某个时候也可能是瑟瑟发抖的。后来中投在10美元每股的时候又补了一点仓。大概到2018年,中投持有的黑石股份才全部抛光。
后来苏世民在公开场合介绍,中投对黑石的投资,获得了35%的收益。但是他没有介绍周期是多长。或许是为了补偿,苏世民筹资数亿美元,在清华大学捐建了苏世民书院。
最近,苏世民与红杉资本沈南鹏网络对话,沈说疫情之后要坚定做多中国,苏也附和要做多中国。做多中国是要敲门砖的。
好吧,这就是我理解的黑石,也是我对苏世民自传的解读。
如果要给苏世民的书打一个分数,我给70分。我书柜里的这些书,可能比它更精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