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幸福》(2)拥有愉悦的人生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

这本书的作者在此之前写了一本《真实的幸福》,对于作者来讲,他初衷是,积极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的终极追求,也就是为了选择本身做出的选择。最近,在明尼阿波利斯机场候机时,我选择做了一次背部按摩,因为它让我感觉舒服。我选择背部按摩是因为它本身,而不是因为它给我的人生赋予了更多意义,或任何其他原因。

我们常常选择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东⻄,但有必要意识到,我们的选择往往不是为了感觉良好。昨晚,我选择听我6岁孩子的钢琴独奏会,不是因为它让我感觉很好,而是因为这是我作为父亲的 责任,也是我人生意义的一部分。

在《真实的幸福》中,我将幸福分为三个不同的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这三个元素都比幸福更容易明确定义和测量标准。第一个元素是积极情绪,也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愉悦、狂 喜、入迷、温暖、舒适等。在这方面成功的人生,我称为“愉悦的人生”。

第二个元素是投入,它与心流(flow)相关,指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感觉自己融入 其中,时间停止,自我意识消失。我把以此为目标的人生称为“投入的人生”。

投入与积极情绪截然不同,甚至可能是相反的。因为如果你问那些处在心流状态的人,他们在想 什么,在感受什么,他们通常会说,“什么都没有”。在心流中,我们会和物体融合在一起。我 相信,由于心流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需要动用所有认知和情感资源,所以导致我们无法思考和感受。

体验心流没有捷径。反之,你需要部署最强的力量和才能,才能进入心流状态。感受积极情绪则有很多捷径,比如购物或看电视。这也是投入和积极情绪的另一个区别。因此,要体验心流,就必须找到你最大的优势,学会频繁地使用它们。

幸福还有第三个元素,那就是意义。

我打桥牌时会达到心流,但经过漫⻓的比赛,当我看⻅镜子里的自己时,就会担心自己是在虚度人生。对投入和愉悦的追求往往是孤独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而人类不可避免地需要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意味着归属并服务于某些比自我更伟大的事物,为此,人类创造了各种积极的组织:宗教、政党、环保运动、童子军和家庭。

这就是“真实的幸福”理论: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幸福的三个方面——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

    我曾经认为,积极心理学的主题是幸福,衡量幸福的⻩金标准是生活满意度,积极心理学的目标 就是提高生活满意度。我现在认为,积极心理学的主题是福祉(Well-Being),衡量福祉的⻩ 金标准是人生丰盛蓬勃,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进人生丰盛蓬勃。我将这一理论称为福祉理论, 与“真实的幸福”理论大不相同。

“真实的幸福”理论有三个不足之处。

首先,流行的“幸福”的主要内涵与愉快的心境密不可分。积极情绪是“幸福”的底层含义。有人 中肯地批评道,“真实的幸福”理论武断地、先发制人地重新定义了幸福,把投入和意义拖进来 补充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都和我们的感受无关,虽然我们可能渴望投入和意义,但它们不是, 也永远不可能是“幸福”含义的一部分。

“真实的幸福”理论的第二个不足之处是,对幸福的测量太过偏重于生活满意度。“真实的幸 福”理论中的幸福将生活满意度作为⻩金标准,具体测量方法是一个被广泛研究过的自我报告量 表,用1(非常糟糕)到10(非常理想)的分数来衡量人对生活的满意度。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也就成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然而,事实证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其 实取决于回答问题的那一刻感觉有多好。对很多人来说,报告的生活满意度主要取决于回答问题 那一刻的心情(超过70%),以及对未来生活的预判(不到30%)。

积极心理学过去的⻩金标准过多地与情绪联系在一起。古人对这种幸福的形式嗤之以鼻,认为它 非常庸俗——这可能是正确的。不过,我否认情绪的特殊地位,并不是因为鄙夷,而是为了解 放。如果幸福完全取决于情绪,那就是将全世界“低积极情绪”的那一半人推向了不幸福的地 狱。尽管这一部分人缺乏快乐,但他们可能比快乐的人有更多的投入和人生意义。

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难以兴高采烈,但是如果公共政策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情绪意义上的幸福为

基础,外向的人会比内向的人拥有更多的选票。

该建⻢戏团还是图书馆?如果只考虑能产生多少额外的幸福感,那就只能建⻢戏团了。如果一种理论在关注积极情绪的同时,也在意投入和意义的提升,就更具有道德上的自由性,在制定公共政策方面也更为⺠主。

事实证明,生活满意度并不考虑我们的人生有多大意义,我们对工作和爱人有多投入。生活满意 度本质上衡量的只是愉快的情绪,因此,任何一种理论,只要目标比简单的“幸福学”高出一 筹,都不应将生活满意度放在中心地位。

“真实的幸福”理论的第三个不足之处是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并没有穷尽人们的终极追求。“终 极追求”是一个操作短语,表示一个理论中的基本要素,人们不是为了其他任何理由而追求它。 这就是塞尼亚所提出的质疑,她断言许多人就是为了成就而追求成就。好的理论应该可以更完整 地说明决定终极追求的要素。

如果你只是追求生活满意度,那是你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如果你在一个家庭中那是你个人的,你觉得怎么舒服怎么来,那你的孩子和家人不一定幸福,所以你要做人生规划,你的终极愿望是什么,你的终极愿望实现了,你才会真正的幸福。

福祉是一种构建出来的概念,而幸福是一种真实的东⻄,是一种直接可测量的实体。这种实体可 以“操作化”——所谓“操作化”,就是指找到了某个非常具体的度量标准来定义它。

例如,气象学中的“⻛寒效应”由水结冰(及霜害发生)时的温度和⻛的组合来定义。“真实的幸 福”理论试图解释幸福这一真实的事物——用1—10分的生活满意度来定义。情绪最积极、最投 入、最有意义的人是最幸福的,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也最高。福祉理论认为,积极心理学的主题不应该是真实的事物,而应该是构建出来的概念(如福祉),

同时,它应该具有一些可测量的元素,其中每个元素都是真实的事物,每个元素都能促进福祉,但都不能单独定义福祉。

在气象学中,“天气”就是这样一个构建出来的概念。天气本身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事物,它由 几个因素组成,其中每一个都是可操作的,都是真实的事物,对天气有影响,包括温度、湿度、 ⻛速、气压等。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主题不是讨论积极心理学,而是有关“自由”的研究,我们应该如何科学 地研究自由?自由是一种概念,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东⻄,它由若干因素组成:公⺠的自由感、新 闻审查的程度、选举的频率、代表与人口的比例、官员腐败率等。与自由本身的概念不同,这些 元素中的每一个都是可测量的,只有通过测量这些元素,我们才能全面了解自由的程度。

在结构上,福祉类似于“天气”和“自由”,没有一个单一的衡量标准能完全定义它(“完全定 义”可以用“操作化”这个术语代替),但有几个因素对它有贡献。这些都是幸福的元素,每一个 元素都是可以衡量的。

相比之下,在“真实的幸福”理论中,生活满意度作为幸福的操作元素,就像用温度和⻛速定 义“⻛寒效应”一样。

重要的是,在“真实的幸福”理论中,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都是自我报告的思想和感受,而福 祉的元素是各不相同的东⻄。因此,积极心理学的焦点不在于生活满意度这一实体,而是福祉的 概念。我们的下一个任务就是列举福祉的元素。

在“真实的幸福”理论中,幸福由生活满意度来操作或定义,这与亚里士多德的一元论接近到危 险的地步。

福祉则可以分为几个元素,可以让我们安全地远离一元论。它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的选择理论,它的五个元素构成了自由人的终极选择。

福祉的每个元素本身都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属性:

1. 它有助于福祉。

2. 许多人将它视为终极追求,而不仅仅是获得其他元素的途径。 3. 在定义和测量上独立于其他元素(排他性)。

福祉的五个元素分别是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和积极关系。

有的人说我就是要挣钱,结果你跟幸福脱离了关系,你是积极情绪吗?如果你天天焦虑,如果你真正的要实现一个目标,你需要投入,有意义的赚钱和没有意义的赚钱幸福度是不一样的。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福祉理论的第一个元素是积极情绪(愉悦的人生)。这也 是“真实的幸福”理论的第一个元素。它仍是福祉理论的基石,但有一个关键的改变,主观测量 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从整个理论的目标降低为包含在积极情绪之中的因素之一。

投入(Engagement)。投入仍然是元素之一。与积极情绪一样,它也只能靠主观评估(“有没 有感觉到时间停止了”“你是否完全被任务所吸引”“你是否失去了自我意识”)。

积极情绪是享乐或愉悦的元素,包含了所有常⻅的主观幸福感变量:愉悦、狂喜、舒适、温暖 等。然而,请记住,在心流状态中,思想和感受通常是不存在的,只有回过头来看,我们才会 说“那很有趣”或“那很美妙”。

虽然对快乐的主观感受是在当下,但投入的主观感受只能靠回溯。积极情绪和投入很容易满足这 三大属性:

(1)积极情绪和投入能促进福祉;

(2)许多人将积极情绪和投入视为终极追求,而不是为了获得其他任何元素(我想要背部按 摩,哪怕它不会带来任何意义、成就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3)它们的测量与其他元素无关(事实上,的确有一小部分科学家致力于测量这些主观幸福感 的变量)。

意义(Meaning)。我将意义(指归属并服务于某种你认为比自我更重要的东⻄)保留下来,作 为福祉的第三个元素。意义有一个主观成分(“宿舍里的彻夜⻓谈难道不是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 谈话吗”),因此它可能包含在积极情绪中。

如前所述,主观成分是积极情绪的决定因素。拥有积极情绪的人,对自己的快乐、狂喜或舒适不会感觉出错——你觉得是怎样,就应该是怎样。

然而,就意义而言并非如此。现在的你可能会认为通宵夜谈非常有意义,但几年后,当你对让你兴奋的东⻄不再感兴趣,重新想起它来,就会发现,很明显,这一夜只是⻘春期的一小部分。

意义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状态。从历史、逻辑和一致性的⻆度出发的冷静、客观的评判,可能与主观判断相矛盾。

亚伯拉罕·林肯是个非常忧郁的人,也许在绝望时会认为人生毫无意义,但我们却认为他的人生 充满了意义。

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禁闭》(No Exit)可能被他和“二战”后的追随者认为是有意义的, 但他提出“他人即地狱”,现在看来是错误的,而且几乎毫无意义。

因为如今的人们一致认为,与他人的交往和关系能赋予生命意义和目的。意义符合这三个标准: (1)能促进福祉;

(2)是终极追求; (3)意义的定义和测量与积极情绪和投入无关,也独立于其他两个因素——成就和积极关系。

成就(Accomplishment)。这就是塞尼亚对“真实的幸福”理论的质疑,她认为人们会为了成 功、成就、胜利、成绩和掌控本身而追求它们。我逐渐相信她是对的,而且上面两种短暂的状态 (积极情绪和意义,或者延伸为愉悦的人生和有意义的人生)并没有包括人们所有的终极追求。 另外两个状态也对“福祉”有所贡献,并不是追求愉快或意义的副产品。

成就(或成绩)往往是终极追求,即使它没有带来积极情绪,没有意义,也没有任何积极的人际关系。最终改变我想法的是,我花了很⻓时间玩复式桥牌。我和许多伟大的牌手打过,其中有些

人打桥牌是为了提高能力、学习、解决问题、享受心流。他们享受胜利,也享受失败——只要自己发挥得好——这种心态几乎是伟大的。这些牌手追求的是投入或积极情绪,甚至是纯粹的快乐。也有一部分人打牌只是为了赢。对这些人来说,如果他们输了,无论自己发挥得多好,那都是毁灭性的;

反之,如果赢了,那么无论赢的手段有多卑劣,也是好的。就跟有的人赚钱,赚到了就很开心,有的人不择手段的赚钱,钱赚了,但天天睡不着觉了,有些人甚至会为了赢而作弊。对他们来说,胜利似乎不能带来积极情绪(许多铁石心肠的牌手说获胜毫无感觉,他们只会迅速开始下一局,或是下下棋,等到下一局开始)。很多人说你看我做了很⻓时间,但也没怎么样呀,这就是体验到无效,实际上是一种失败感得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此外,这种追求也不会带来投入,因为一旦失败,就很容易使体验无效。这当然也无关意义,因为桥牌不可能是什么远远超越自我的东⻄。

只为胜利而胜利,也常⻅于对财富的追求。一些富豪会追求财富,然后将大部分财富捐给他人。 约翰·洛克菲勒和安德鲁·卡内基开创了这一模式,查尔斯·菲尼、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都是 拥有这一美德的当代典范。洛克菲勒和卡内基的前半生创造了大量财富,后半生则忙着将这些钱 捐给科学、医学、文化和教育事业。早年的他们为胜利而追求胜利,后半生则创造了意义。

与这些“捐赠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些积累者认为,谁在最后积累得最多,谁就赢了。他 们的人生建立在胜利之上。

失败是毁灭性的,而且他们从不放弃自己手上的东⻄,除非是为了赢得更多资源。不可否认,积累者和他们成立的公司为许多人提供了机会,让他们得以谋生、建立家庭、实现自己的意义——但这只是累积者追求胜利的副产品。

因此,福祉理论需要第四个元素:其短期的形式是成就,延伸开来就是“成就人生”,回到我们 人生规划上来了,也就是将成就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

几乎没有人的生命中只存在第四种元素(或是其他三种中的一种)。追求成就人生的人,往往全神贯注于他们所做的事情,也常狂热地追求快乐。当他们获胜时,他们会感受到积极情绪(无论多么转瞬即逝),还有可能为更大的目标服务。

电影《烈火战⻋》中的奥运选手埃里克·利德尔说:“上帝让我跑得很快,当我跑的时候,我感 受到了他的快乐。”然而,我相信成就是福祉的第四个基本的、可区分的元素,能使福祉理论进 一步阐释人类的终极追求。

之所以将成就作为终极追求,是因为我读过一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20世纪60年代初,我在普 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拜伦·坎⻉尔的老鼠实验室工作,当时主流的动机理论是驱力降低理论, 即动物只为满足生理需要而行动。1959年,罗伯特·怀特发表了一篇离经叛道的文章《重新考虑 动机:能力的概念》,认为老鼠和人的行为往往只是为了控制环境,这给整个驱力降低理论泼了 一盆冷水。我们当时丝毫没把它当回事,但经历了漫⻓而曲折的历程后,我发现怀特是对的。

成就人生的加入,也强调了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描述人们追求福祉的方式,而不是规定人们应该做些什么。加入这一元素绝不等同于推荐大家追求成就人生,也不意味着你应该改变自己通往福祉的道路,就为了更能经常获胜。更确切地说,我把它包括进来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人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情况下会选择追求什么。

积极关系。有人曾要求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用两个字来描述积极心理 学,他回答说:“他人。”积极很少发生于孤独的时刻。你上次大笑是什么时候?上次感到无法形容的快乐是什么时候?上次感受到深刻的意义是什么时候?上次你为自己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是什么时候?即使不知道你生命中这些高光时刻的细节,我也知道它们的形式:它们发生的时候,周遭都有他人。

他人是处在人生低谷时最好、最值得信赖的解药。因此,我才会批判萨特的“他人即地狱”观 点。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医学人文学教授斯蒂芬·波斯特是我的朋友,他曾给我讲过他母亲 的故事。当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母亲看到他心情不好,就说:“斯蒂芬,你看起来心情很不 好。你为什么不出去帮助别人呢?”波斯特母亲的智慧得到了明确验证。

科学家发现,在我们所测试的所有方法中,帮助别人是瞬间提高福祉最可靠的方式。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每天都很开心呢,每天早上讲书就符合这个标准,去帮助别人,所以这一天都快乐。

“邮费又涨了1分钱!”我大为恼火地说。当时我已经排了45分钟队,距离队首仍然遥遥无期—— 就为了买100枚1美元的邮票。队伍冷冰冰地移动着,周围的人都很烦躁。终于轮到了我,我买 了10张连张邮票,每张都有100枚,总共也就10美元而已。

“谁要1分钱的邮票?”我喊道,“免费送了!”我把好不容易买到的邮票送人了,大家爆发出热烈 的掌声,聚集在我周围。不到2分钟,大部分邮票都发完了,人们也都离开了现场。那是我一生 中最心满意足的时刻之一。

你可以做个练习:找一件大家意想不到的好事,明天就去做吧。注意你自己的情绪变化。

葡萄牙⻢德拉岛附近有一座小岛,形状像一个巨大的圆柱体。圆筒的最顶端是一个几英亩的高 台,上面种植着最适宜酿造⻢德拉酒的葡萄。在这个高台上只生活着一头大型动物,就是负责耕 地的牛。只有一条路能到达这座高台,它非常蜿蜒崎岖,又极为狭窄。那么,老牛死后,新牛要 怎么爬上去呢?原来每头牛都是在小的时候被工人背上山的,然后它要在那里独自耕田40年。 如果这个故事触动了你,问问自己为什么。

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那么一个人,能让你在凌晨4点打电话倾诉烦恼?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 的,那么你可能会比那些回答“没有”的人活得更⻓。发现这一事实的哈佛精神病学家乔治·瓦利 恩特认为,被爱的能力是关键。社会神经学家约翰·卡奇奥波则认为,孤独是一种消极的状态, 它迫使人们相信,对关系的追求是人类福祉的根本。

不可否认,是否具备积极的人际关系对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理论上的问题是,积极的关系是否能作为福祉理论的元素?积极的关系显然满足了元素的两个标准:能促进福祉,并且可以独立于其他元素来测量。但是,我们追求关系是为了关系本身,还是仅仅因为它能带来积极情绪、投入、意义和成就?如果积极关系不能带来积极情绪、投入、意义和成就,我们会费心去追求它吗?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甚至想不出一种严谨的实验范式,因为我所知的积极关系都伴随着积极情绪、投入、意义和成就。所以你要远离消极的人,多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要有朋友,不过,最近有两种关于人类进化的论据,都指出了积极关系本身的重要性。

人类的大脑为什么这么大?大约50万年前,原始人头⻣颅容量是600立方厘米,现代人则翻了1 倍,成了1200立方厘米。对于脑的大小,流行的解释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制造工具和武器,而且 必须足够聪明才能应对好物质世界。

英国理论心理学家尼克·汉弗莱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人脑体积这么大,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 不是物质问题。我和学生交谈时,如何才能让玛吉觉得有趣,也不冒犯汤姆,又能在不直接揭德 里克的底的同时,让他意识到自己错了?这是极为复杂的问题。计算机能很快设计出武器和工 具,却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但是人类时时刻刻都在解决社会问题。我们拥有庞大的前额叶皮 层,不断地利用其数十亿个连接来模拟社会可能性,然后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所以电脑永远追 不上大脑,因此,巨大的大脑是一个社会关系模拟器,进化出来就是为了设计、执行和谐有效的 人际关系。

另一个将大脑与社会模拟器联系起来的进化论观点是群体选择。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和辩论家理查 德·道金斯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理论,认为个体是自然选择的唯一单位。证明群体是自然选择的 主要单位。

他们的证据源自群居昆虫:⻩蜂、蜜蜂、白蚁和蚂蚁,它们都有工厂、堡垒和通信系统,主宰着昆虫世界,就像人类主宰着脊椎动物世界一样。社交是已知最成功的高级适应形式。我猜,它甚至比眼睛的适应性还要大。社会性昆虫在数学上最合理的选择机制应该是通过群体,而非个体。

群体选择在直觉上很简单。假设两组灵⻓类动物都由基因多样的个体组成,想象一下,其中一组 是“社会组”,有情绪性的大脑结构,能促进爱、同情、善良、团队合作和自我牺牲等“蜂巢情 感”。

此外,它们也有认知性的大脑结构(如镜像神经元),可以模拟他人心理。另一组可以称为“非 社会组”,它们在认识物质世界上与社会组同样聪明,身体也同样强壮,但没有蜂巢情感。这两 个团体现在陷入了一场致命的竞争(比如战争或饥荒),只能留下一个胜利者。最终,赢家一定是社会组,因为它们能够合作、共同狩猎、发明农业。社会组的基因会被保存和复制下来。

福祉是一种构建出来的概念;积极心理学的主题是福祉,而不是幸福。福祉有五个可测量的元 素:·积极情绪(包括了幸福和生活满意度)·投入·意义·成就·积极关系 没有一个元素可以单独定义福祉,但每个元素都能促进福祉。

这五个元素的某些方面可以通过自我报告进行主观测量,另一些方面则可以用客观测量方法测量。

在“真实的幸福”理论中,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幸福是一个真实的东⻄,可以通过测量生 活满意度来定义。

幸福有三个方面: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每一个方面都属于生活满意度范畴,并且完全由主观报告来测量。

还有一点需要澄清:在“真实的幸福”理论中,优势和美德是投入的基石。当你用最大的优势去 迎接最难的挑战时,可以体验到心流。在福祉理论中,这24种美德是五大元素的共同基础,而 不只属于投入——最强的优势会带来更积极的情绪、更多的意义、更大的成就和更好的关系。

“真实的幸福”理论只有“良好的感觉”这一个维度,它声称我们选择某条人生道路是为了尽量使 自己感觉最好。福祉理论则有五大支柱,它们的基础是力量。

福祉理论在方法和实质上都是多元的:积极情绪是一个主观变量,由人们的想法和感受来定义。

投入、意义、关系和成就都有主观和客观的成分。人们可以相信自己有投入、意义、良好的关系和高成就,但其实并非如此,甚至可能是自欺欺人。这就导致福祉不能只存在于人们自己的头脑中,它不仅包括良好的感觉,还包括实际拥有的意义、良好关系和成就。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方式是为了尽量得到这五个元素。

所以你是不是感受到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

幸福和生活满意度只是福祉的元素之一,它们确实是有用的主观衡量标准,但福祉不能只存在于 人类自己的头脑中。如果仅以主观幸福感为目标来制定公共政策,就很容易出现像《勇敢新世 界》那样的讽刺结果,政府给⺠众注射名为“soma”的快乐药来提升幸福感。我们的人生选择会 参照多元标准,而不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幸福感,公共政策也是一样。真正有用的福祉标准 应该既有主观成分,又有客观成分,包含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关系和成就。

“真实的幸福”理论中,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和理查德·莱亚德所说的一样,是增加人生中和全世界 的幸福总量。然而,福祉理论中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多元的,二者的差异很重要:福祉理论是为 了提高人生中和全世界的丰盛程度。

什么是丰盛?剑桥大学的费利⻄娅·赫珀特和蒂莫⻄·索定义并测量了23个欧洲国家的丰盛程 度。明天我们讲丰盛人生积极心理学的特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