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次作业,我翻看起电脑里的教学资料来。
兴起看了一下资料夹的大小,发现原来去年一年,就积累了28G的资料,还不包括被我转移到硬盘的400多视频。
有几百套试卷,几十个专题复习,自己整理的初二初三,寒春暑秋共8本教材,还有一些自己做的题库。
再看看做的视频,以及各个平台的数据,还是有些成就感的。
翻看那些平台上的感谢信,在内心有些窃喜的同时,有些惶恐。
窃喜于,自己微不足道的能力,帮助到远在天边的人;惶恐于,没能持续在这些事上进步。
这四年的教学中,我在工作那片区域内的口碑还不错,不时会有一些指名让我教的家长。
这些东西,算不上太大的成就,但回顾起来,应该能给教培老师们一点思考。
所以写下这四个,我的进阶方向。
01 教学技能一定要深耕
如果你在未来几年内,都想做一个老师,那老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一定要深耕。
在我的教培生涯中,听说过的绝大部分学校老师,在教学上都是很死板的——即使是所谓“火箭班”。
具体死板在哪呢?
照本宣科吃老本,特别是比较年长的老师。
由于学校的时间紧迫性,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快速拉过知识点,然后重复刷题。无意批判这种模式,毕竟是大环境下的产物,关键是,这种快速带过的知识点,完全没有串联性。
只是单纯把概念讲一遍,甚至是直接对着课本划重点。
说这个和标题有什么关系呢?
意思是,作为教培老师,你只需要把基本功磨扎实,课讲得流畅而自信,就能秒杀很多人。
这个流畅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1.熟悉当地各种大考小考的出题规律。
这一点看上去很难,其实只需要收集近三五年的真题试卷,刷题并归纳。
在正式教课之前,我刷了300套中考和模考试卷,平均正确率98以上才算毕业。
这样的结果是,我能随时说出大考的题型分布,以及附近各学校的出题风格。
家长和我交流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专业性。
2.去看优秀老师的录课,反复看
网上有很多名师的录课,帮助很大。
并不是说他们讲的知识有什么不同,而是那种对课堂的把握,以及信手拈来的案例和互动,特别值得专研。
3.研究板书
多数老师讲课,不习惯列很严谨的板书。
但一个漂亮简洁的板书,在学生家长眼里是极为加分的。
比如下面这种,除了让学生觉得条理清晰以外,还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方法。
这三点能做到,在初期成为一个校区的“新星”,绝对不是问题。
02 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
很多老师习惯于用学校的资料,或者校区的课本上课。
甚至干脆就拿一本市面上的资料书。
如果是教了很多年的大咖,这么做无所谓,但对一个资历较浅的老师而言,不合适。
一方面,依托于别人的教材教书,一旦你离开了公司或者学校,再想教学生,会很狼狈——每次都要东拼西凑;
另一方面,拥有自己的教材后,家长的信任度会蹭蹭上涨。
除此之外,整理教材的过程,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整合。有了这个经历,教学能力会蹭蹭蹭上涨。
在八本教材完成后,我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能算得上驾轻就熟了。
当然,教学体系是需要不断更新的。
虽然多数只是和题型都不太会变,但时时关注新题并放入教材,能极大提升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度。
有人会说,我是依托公司的教培老师啊,需要这么复杂吗?
这里可以自问一句,你能在这个公司做一辈子吗?
这件事,越早开始,收益越大。
03 研究学生的习惯和喜好
老师这个职业人群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会认为只要我教学技能够好,其他的就不是“我”的问题。
对学校老师来说,这话有点道理,毕竟在学校,学生不学业得学。
但对机构的老师们而言,这不是个好想法。一板一眼的机构老师,和难受欢迎。
首先我们明确,研究学生的喜好和习惯不是为了迎合他们,而是为了结合生活,让课程更接地气。
举个例子,3年前王者荣耀火得一塌糊涂,那时候我刚接触,发现每局战斗都有一个五角能力图,显示玩家的战斗能力。
于是有次考试,我把学生的表现、成绩等等,做成了能力图,发给每个学生,收到极好的反响。
这可能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没有太大帮助。但能让学生对你更感兴趣,会让学生上课有期待感,而不是觉得课程都是枯燥无聊的。
这种惊喜感,能成为你为你的“个人品牌”增色不少。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你。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个手段只是辅助,在课程中增添几个小环节就好。如果加得过多,就会起反效果,让人觉得这老师不务正业。
一般来说,一堂课有一到两个类似的亮点即可。
04 和家长及时沟通
机构老师的另一个心理负担就是,拉不下面子和家长沟通。
这个现象更普遍。
很多人认为,老师就该是严肃的,高高在上的。和家长沟通,特别是主动沟通,很“掉价”。
这是社会性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多数机构会要求老师对家长营销,这导致绝大多数机构老师反感和家长沟通这件事儿。
但我说的沟通不是那种对家长的营销,而是及时反馈和收集学生的学习状况。
比如,让家长(最好是学生本人)定时反馈不懂的点,及时把自己觉得孩子存在的问题告知家长。
这展现的也是老师的专业性。
其实机构老师是有天然身份弱势的,这一点是社会问题,我们无法解决。
但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 建立一个专业的形象。
让家长知道,“我”是能解决他们问题的专业人才,而不是普通人眼里的“培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