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全国深度学习联盟年会上,深度学习研究专家崔成林教授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教师应是助产士,学生应是产妇。感觉非常形象,愈品愈有味。
助产士的职责是对产妇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帮助生产,指导生产,突出的是一个“助”字,而生孩子是产妇自己的事情。说教师应当助产士,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是提供指导和帮助、支持,是一个指导者、帮助者、支持者、参与者,而不是直接的知识生产者。
产妇的职责是在助产士的帮助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生出自己的孩子,重在自己产。说学生应是产妇有两重意思,第一产妇生出的孩子即学生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第二知识与能力是自己学出来的,经过思考生成的认知,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在现实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确存在着教师与学生角色错位的问题,教师甘于当产妇,满堂灌,拖堂灌,学生被动听,典型的记忆课堂、知识课堂,学习很难发生。我曾与一位高中教师交流:“现在到处都在搞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少讲,学生多学,你们怎么不改?”他说:“我们试过了,学生自己学,一节课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而我给他们讲,则能解决三个问题。”我听后简直无语,教师讲的问题再多也是教师解出来的,而学生解决一个问题也是自己思考出来的,解决一个问题就会解决一类问题,就获得了这一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还直接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到底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培养的是会考试的人,教师成了产妇,学生反倒成了助产士。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我们要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必须回归,教师应当助产士,学生应当产妇,课堂应该是思维的课堂,生成的课堂,能力和价值课堂。
《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指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从来不提问的学生不一定是没有问题的学生。让每一个问题,在学生自己手底下得到解决。不占用学生自主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是对学生基本的尊重。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教学计划,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计划,让知识在学生心里扎根。这一段文字,对课堂给予了明确的定位,即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准确的定位,即教师的教在于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说多做,学生的学在于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自己产出。
综上所述,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别定位为助产士和产妇是非常正确的,然而,学生成为产妇的前提是教师首先成为助产士,只有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助产士,学生才会真正成为产妇,否则,师生角色错位仍然继续,学习就难以真正发生,教育就难以回归。(2018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