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面对世界愈加复杂,而阶级分层越来越大,同时人工智能的威胁这三大趋势,作者提出了“智识分子”这一概念,智识是指智慧和见识,智识分子则是掌握这些新思想新方法的可以不被潮流抛下的人。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谈论的是教育,作者认为现代教育的本质是流水线作业,为了培养现代高度分化的社会所需的“螺丝钉”,其目的是为了阶级分层。
现在做很多事情都有门槛,譬如找工作,你或许可以胜任这个工作,但是仍然被淘汰了——这就是门槛的作用:因为资源有限,而借口名额有限,把一部分人挡在外面。而名校就是一个稀缺资源,高考就是通过的门槛——你必须比其他大部分人都优秀,才能进入。这也造就了高考竞争激烈。
中国的高考,应当算目前最公平的一项考试。但“唯成绩论”却受到很多人的诟病,很多人都在呼吁“素质教育”,提倡向美国教育学习。但美国教育真的就那么好吗?
以常春藤联盟为首的美国名校,实质上是为精英阶层服务的。追溯历史就可以发现,19世界末,这些大学是为了满足当时上流社会子弟的相互认识和建立联系而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之所以后来接受平民子弟,只是为了维稳,和表面的“公平”。美国大学的申请需要所谓的素质教育人才,这些人不仅仅注重学习,而且还参加各种活动,擅长各种特长——但是这往往是平民子弟难以做到的。所谓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为了确保精英子弟的录取比例。
根据Jean Aryon的研究,美国教育折射了美国阶层的分化现状,底层的普通工人阶层的教育强调按照规定步骤做事,不用关心结果,类似培养工人。而一般中产阶层的教育,强调把事情做对,树立课本的权威性,一切为找工作和上大学服务。专业人士阶层的教育,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要求独立思考和表达。而主管精英阶层的教育与前三者都不同,强调智识,核心目标是决策和选择,因为这些受教育者是制定规则而不是遵守规则的人。中国目前所鼓出的美国教育,实际是美国上层阶级的教育,而普通平民的教育状况与之相差巨大。
如果中国向美国一样实施素质教育,大学录取标准多元化以后,平民子弟再无翻身之日。据书上所例的一项统计,在斯坦福大学,近一半的学生家庭年收入位于1.5%,只有15%的学生家庭年收入排在56%以后——这意味着前者家庭孩子进入斯坦福大学的可能性为后者的124倍。那些提倡“素质教育”的人,不得让人怀疑背后的动机——是否是上层阶级在为自己牟利呢?
以上是关于总体教育的感想,这种教育现状令人绝望。大环境无法改变,但作者针对个人,提出了英雄是如何突破教育和阶层的局限的。
这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局限,也看到了另一种人生。我受到的教育,如作者所言:“人们对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及整个的内心叙事,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好东西”,以期得到别人的欣赏。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思维本质上是被动的——外界喜欢什么,我就变成什么。永远是我去适应别人,而不敢让别人来适应我。一定要进名校,一定要进好公司,一定要得到好岗位。”这是被动式的奴隶教育,是为了适应世界,打扮自己,吸引别人来支配你。
也许我们不能当一个英雄,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不再成为一个奴隶,而是做自己的主人翁,做一个有智识、有勇气、追求自由的人生。